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简友广场读书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7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7

作者: 开心农夫天意 | 来源:发表于2021-09-22 00:05 被阅读0次

    第五节六淫六气致病

    七、六气相互制胜的病状

    【原文】

    帝曰:六气相胜(1),奈何?

    歧伯曰:厥阴之胜(2),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3),大风数举,课虫不滋(4),胠协气并化而为热(5),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6)。少阴之胜(7),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8),气游三焦(9),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菱(10),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1)。太阴之胜(12),火气内郁(13),疮疡于中,流散于外(14),病在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15),独胜则湿气内郁(16),寒迫下焦(17),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18),雨数至,燥化乃见(19),少满,腰椎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20)。少阳之胜(21),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善惊谵妄(22)、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23),少腹痛,下沃赤白(24)。阳明之胜(25),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𤻊疝(26),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27),胸中不便,噎塞而咳(28)。太阳之胜(29),凝凓且至,非时水冰,雨乃后化(30),痔发(31),寒厥(32),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脉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33),热反上行,头项卤顶脑户中痛,目如脱(34),寒入三焦,传为濡泻(35)。

    (1)六气相胜

    “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相胜”,指相互制胜,此处是指六气偏胜时在人体病候方面的表现。张隐庵注云“此论三阴三阳主岁之气,淫胜而为民病者。”即属此义。

    (2)阴之胜

    “厥阴”,即厥阴风木主岁之年。“厥阴之胜,即厥阴风木主岁之年风气偏胜,在人体则表现为肝气偏胜,肝病居多。

    (3)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

    “愦愦”,有混乱之义,此指心中烦乱。“愦愦欲吐”,即心乱欲吐“鬲”,同膈。“胃鬲如寒”,系承上句“愦愦欲吐”而言。“胃鬲”,是形容呕吐,意即呕吐有如胃中有物隔阻,所以饮食不能入胃。“如寒”,即有如胃寒。一般呕吐多由胃寒所致,而此处“欲吐”症状;并非胃寒,实系肝气偏胜乘犯脾胃所致。所以原文谓“胃鬲如寒”,以示并非真正胃寒之意。

    (4)大风数举,倮虫不滋

    “大风数举”,指风气偏胜,大风时作。“倮虫”,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其生长发育与湿密切相关,在湿气偏胜的气候环境中生长发育比较好。“不滋”,即不生长或生长发育不好。全句意即厥阴主岁之年,由于风气偏胜,风可以胜湿,所以倮虫生长发育不好。这也就是《五常政大论》中所论“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关于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与毛、羽、倮、介、鳞五虫的盛衰关系,已在《五常政大论》中作过详解,请参阅该篇有关部分。

    (5) 胠胁气并,化而为热

    “胠胁”,即人体胁肋部。“并”,有吞并之义。此处也可作“盛”字解“胠胁气并,化而为热”,意即厥阴主岁之年,风气偏胜,人体肝气也相应偏胜,气盛则虚,胁为肝的部位,所以可以因此出现以下所述的一系列肝热病症。《素问·调经论》谓:“气之所并为血虚。”“气并于阴,乃为炅中。”即属此义。

    (6)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小便黄赤”,为肝热移于膀胱。《素问·刺热论》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疼痛,为肝盛乘脾犯胃。“上支两胁”,为肝热本病表现。“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即下痢,为肝热移于大肠。“呕吐,鬲咽不通”,为肝热犯胃。以上是承上文“胠胁气并,化而为热而言,意即上述这些病症都是肝热的具体表现。至于肝热何以会移热于膀胱,移热于大肠,这是因为肝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五脏六腑可以“寒热相移”的缘故。关于五脏六腑寒热相移问题,请参看《素问·气厥论》

    (7)少阴之胜

    “少阴”,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少阴之胜”,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热气偏胜。在人体则表现为心气偏胜,心病居多。

    (8)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

    “心下热”,即胸中热。胸中,属于心的部位。心气偏胜,即可以表现为心下热。“善饥”,即易饥饿。易饥为胃热的表现。“齐下”,即脐下“齐下反动”,即肚脐下反常跳动。脐下为肾的部位。脐下悸多为水饮潴留的表现。以上是承上句“少阴之胜”而言,意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人体心气偏胜,热气偏胜。因而在临床上也就容易出现心热病症。上述“心下热”为心热本病表现。“善饥”为心移热于胃的表现。“齐下反动”,为心移热于膀胱的表现。

    (9)气游三焦

    “三焦”,即人体上、中、下三焦。上焦主心肺,中焦主脾胃,下焦主肝肾。“气游三焦”,意即心气偏胜时,不但心本身发病人体其它器官亦可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此句似乎可以作为上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的注解。

    (10)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菱

    “炎暑至”,指气候十分炎热。“木乃津,草乃萎”,指树木及农作物因气候过热而枯萎。全句意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气候炎热,植物生长不好。这是指少阴主岁时的物候现象。

    (11)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呕逆”,即呕吐。“躁烦”,即心中烦乱。“腹满痛”,即腹部胀满疼痛。“溏泄”,即大便稀溏。“赤沃”,即便血。其中“呕逆”为心移热于胃。“躁烦”为心热本病的表现。“腹满痛、溏泄”,为心移热于脾“赤沃”为心移热于大肠。上述症状除心热本病的表现而外,大部分属于在心热的基础上出现的各种继发症状。

    (12)太阴之胜

    “太阴”,即太阴湿土主岁之年。“太阴之胜,意即凡属太阴主岁之年,湿气偏胜,气候潮湿,降雨量多。在疾病方面亦以湿病为主。

    (13)火气内郁

    此句是承上句而言。意即太阴主岁之年,湿气偏胜在湿邪偏胜的情况下,可以影响人体肌表的发散作用因而使人体阳热之气不能得到正常的散发而郁积在里发生疾病。王冰注:“湿胜于上,则火气内郁。”张介宾注“太阴之胜,湿邪胜也,寒湿外盛,则心火内郁。”张隐庵注:“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高士宗注:“太阴之胜,湿气胜也,湿胜则火郁。”均属此义。

    (14)疮疡于中,流散于外

    “疮疡”,即皮肤生疮。“中”,指火气内郁“外”,指人体肌表。全句意即人体由于火气内郁,所以皮肤才发生疮疡。皮肤疮疡是火气内郁,流散于外的结果。此处论述疮疡的发病机理与前述《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述的“凡此少阳司天之政…二之气(太阴主事),火反郁,白尘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隘不利头痛身热,昏愤,脓疮。…”之义相同,可参看前文详解。

    (15)病在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此节仍承上句“火气内郁”而言。“胠胁”,即人体胁肋部,属于肝的部位。“病在胠胁”,即病在肝。“热格”,即热格于上。全句意即“火气内郁”的结果,可以因火并于肝而出现肝病,也可以因郁热伤心而出现心病,还可以因热邪上格而出现头痛、项强、喉痹等疾病。

    (16)独胜则湿气内郁

    “独胜”,张介宾解释为“无热而湿独胜”,意即太阴主岁之年,可以不出现前述“火气内郁”的现象。如果不出现“火气内郁”的现象,由于太阴以湿为主,所以在临床上自然亦以湿病为主。因此原文谓:“独胜则湿气内郁。”

    (17)寒迫下焦

    此承上句“独胜则湿气内郁”而言。“寒,此处指寒湿之邪。“下焦”此处指肾、膀胱。此句意即湿气偏胜的结果,则必然要损伤肾、膀胱的作用而出现肾、膀胱受损的临床表现。用五行概念来说,湿属土,肾、膀胱属水。“湿气内郁,寒迫下焦”,也就是土胜乘水,传之于其所胜。

    (18)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

    “痛留顶”,即巅顶疼痛,固定不移。“眉间,此处指两眉之间,亦即攒竹穴处。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上额,交巅”,所以巅顶部位疼痛,眉间疼痛,均属于膀胱经疾病。“胃满”,即胃脘胀痛,多属寒湿中阻引起。这些都是“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的临床表现。

    (19)雨数至,燥化乃见

    “雨数至”,指经常下雨。“燥化乃见”,注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燥化”为“湿化”之误。因为太阴之湿只能是湿胜,经常下雨不可能反而出现燥化。这种解释以张介宾为代表。其注云:“燥,当作湿。…其在天则雨数至,在物则湿化见。”另一种解释是:“燥化”,指四之气和五之气之交的这一段时间。因为五之气为阳明燥金主事。这一种解释以张隐庵为代表。其注云“雨数至,燥化乃见者,至四气五气之交而后见此证也。”这两种解释,窃以为第一种解释较好。此外,笔者还认为此句是承上句“独胜则湿气内郁”而言,是对“湿气内郁”时气候和物候变化的描述。因此此句放在病候之中并不合适,而以放在“独胜则湿气内郁”之后为好。

    (20)少腹满,腰椎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腹满”,即少腹部胀满。“腰椎重强”,即腰部沉重强直,活动障碍。“内不便”,即腹中不适,“善注泄”,即腹泄。“足下温”,即足心发热。“头重”,即头晕、头沉重感。“足胫胕肿”,即下肢浮肿。“饮发于中”,即体内水饮潴留。“肿”,此处指浮肿。“胕肿于上”,指颜面浮肿。此节仍是承上句“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而言。全句意即由于太阴主岁之年,湿气偏胜,因而人体亦相应湿气偏胜,所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湿气内郁”的各种表现。脾为湿困则可以出现“少腹满”内不便”、“善注泄”等症状。“寒迫下焦”肾、膀胱受病,小便不利,则可以产生“足下温”,“足下跗肿”等症状。水邪上泛,则可以产生头重,浮肿于上等症状。

    (21)少阳之胜

    “少阳”,即少阳相火主岁之年。“少阳之胜”意即凡属少阳主岁之年,火气偏胜,气候炎热。在疾病方面亦以火病热病为主。

    (22)热客于肺,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

    “热客于胃”,即热邪犯胃。“烦心”,即心中烦躁“心痛”,即胸腹痛。“目赤”,即眼泛红。“欲呕”,即噁心。“呕酸”即反酸。“善饥”,即易饥饿。“溺赤”,即尿黄赤。“善惊”,即容易惊怕。“谵妄”,即胡言乱语。以上“烦心”、“心痛”、“谵妄”等多为心热的表现。“欲呕”,“呕酸”,“善饥”等多为胃热的表现

    “目赤”,“耳痛”、“善惊”等多为肝热的表现。“溺赤”多为膀胱热的表现。全句意即少阳主岁之年,气候偏热,因而人体疾病亦以热病为主。热邪侵犯了什么脏器,临床上就会出现什么器官的疾病。

    (23)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

    “暴热消烁”,是指气候炎热,万物枯槁的自然现象“草萎水涸是承上句而言。“草萎”,指植物因热而枯萎。“水涸”,指湖泊水井因炎热而干涸。“介虫”,指在气候清凉的环境中才能较好生长发育的一类动物。“介虫乃屈”,意即由于气候炎热,不适于介虫的生长发育。这些都是对“暴热消烁”的举例。

    (24)少腹痛,下沃赤白

    “下沃赤白”,即下利脓血。“少腹痛,下沃赤白”,即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这是痢疾的典型症状。此处意即少阳主岁之年,气候炎热,人体容易感受热邪而发生痢疾。

    (25)阳明之胜

    “阳明”,即阳明燥金主岁之年。“阳明之胜”,意即凡届阳明主岁之年,燥气偏胜,气候清凉而干燥。在疾病方面亦以肺寒、肺燥等疾病居多。

    (26)清发于中,左胁痛,溏泻,内为塞,外发𤻊疝

    “清”,即清凉。“中”,指人体,此处是指人体的肺。因为“清”,在五行概念上属于金,人体的肺在五行概念上也属于金。“清发于中”,指阳明主岁之年,气候偏凉,偏燥,人体亦相应容易发生肺寒、肺燥等疾病。“左胁痛”,指人体胁肋部疼痛。“溏泄”,即腹泻。“嗌塞”,指吞嚥困难,食入则吐,或咽部堵塞感“𤻊疝”,病名。其临床特点为阴囊肿大,顽麻不仁。这些症状都可以定位在肝,属于肝病。全句意即人体在肺病的情况下,肺肝失调,肺虚不能制肝。因此容易在肺病的基础上继发肝病

    而在临床上出现上述各种肝病或肝盛乘脾的症状。

    (27)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

    “大凉肃杀”,指气候寒凉,树凋叶落的自然景象。“华英”,即花草。“华英改容”,指气候寒凉时花草出现枯萎现象。“毛虫”,指喜欢生活环境温暖的一类动物。“毛虫乃殃”,意即因为气候条件过于清凉,因此毛虫类动物生长不好

    (28)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胸中不便”,即胸中不适。例如胸闷气短,咳唾引痛等。“嗌塞”,指咽部堵塞感。“嗌塞而咳”,即咽部不适,咳嗽气喘。这些症状都可以定位在肺,属于肺病全句意即阳明主岁之年,由于气候偏凉,偏燥,人体容易发生肺病。

    (29)太阳之胜

    “太阳”,即太阳寒水主岁之年。“太阳之胜”意即凡属太阳主岁之年,寒气偏胜,气候寒冷。在疾病方面,肾病寒病偏多。

    (30)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

    “凝凓”,指气候严寒。“非时”,指并非应该寒冷的季节,亦即并非冬季。“羽”,指羽虫,即喜欢生活环境炎热的一类动物“后化”,即生长推后或生长缓慢。全句意即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全年气候反常,出现了应热反寒,夏季不热,甚至六月霜降雪飘的反常气候变化。由于这一年气候反常,所以物候也随之反常,适宜于炎热气候中生长的动物,生长不好。

    (31)痔疟发

    “痔”,即痔疮。“疟”,即疟疾。痔疮,一般在定位上属于肺,大肠,在定性上属于里热症。疟疾,一般在定位上属于肝、胆,在定性上属于湿热症。此处是指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人体容易外感寒邪。由于寒邪束于肌表的原因,体内阳气得不到应有的散发而郁热于里,因而容易在临床上发痔、疟等里热病症。高士宗注此云:“寒胜火郁,则痔疟乃发,痔与皆是寒胜火郁之病也。”即属此义。

    (32)寒厥

    “厥”,指气血逆乱,而在临床上表现为晕厥或四肢逆冷。《伤寒论》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凡厥证的发生系由于里寒所致者日寒厥。此处意即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人体可因出现里寒而在临床上表现为晕厥或手足逆冷等症状。

    (33)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痞肿,腹满食减

    “入胃”,指寒邪犯胃。“心痛”,指胸腹痛。“阴中乃疡”,指阴部溃疡。“隐曲不利”,此处是指小便不利或男子阴萎,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阴股”,指大腿内侧。“互引阴股”,即阴部症状牵引大腿内侧“拘”,指拘急。“苛”,指疼痛。高士宗注:“筋挛急曰拘,肉暴痛苛。”“脉凝泣”,即血脉凝塞不通。“络满色变”,承上句言,指血脉凝塞不通而致血瘀,因而皮肤浅层血脉颜色发青变色。“血泄”,即出血。“皮肤痞肿”即皮肤出现肿物。“腹满食减”,即部胀满,食欲减退。以上“心痛”、“腹满食减等,病在脾胃。“阴中乃疡”,“隐曲不利”等病在肝胆。全句意即在人体外感寒邪致病之后,由于“五脏六腑寒热相移”,新以在临床上可以出现各脏腑的疾病。根据《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的论述,凡属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而出现的气血逆乱症状均可谓“厥”,所以上述各种症状也可以叫作“厥”。上述症状列在“寒厥之后,意即上述症状均是由于寒邪所引起。

    (34)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

    前段是指寒症。此段是承上句“痔疟发”而言,是指外寒内热或寒郁反热症。“热反上行”,意即由于寒束肌表,阳气不能外达,所以只能上走头面。“头”,指头部。“项”,指项部。“囟顶”,指头顶及囟门部“脑户”,穴位名,在头的枕后部。“头项囟顶脑户中痛”,即头项部疼痛。“目如脱”,即目胀痛欲脱出,此处是形容头痛剧烈

    (35)寒入下焦,传为濡泄

    “寒入下焦”,指寒邪侵犯人体膈以下脏器。“濡泄”即腹泄。全句意即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如寒邪入里则可以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等里寒证症状。总括上述,即人体在感受寒邪致病之后,可以表现为里寒证而在临床上出现上述“心痛”、“阴疡”、“隐曲不利”、“筋肉拘苛”、“血泄”、“否肿、“腹满”、“濡泄”等各种里寒症状;也可以由于寒束于外,热郁于里的原因而在临床上出现上述“疟”、“痔”、“热反上行”等各种火气内郁的里热症状。于此说明虽然同属感寒致病,但在临床上却有寒热表现之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rm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