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互联网时代并不能成为文学诞生的土壤。互联网直接扼杀了文学。
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词汇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意义,比如“书信”。在中国,写信这件事并不怎么普遍,这大概跟中国人当时的文化知识水平息息相关。不幸的是,当中国人普遍接受了教育,有了舞文弄墨的能力时。在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互联网时代迅猛而坚决地到来了。
中国人恐怕又要错过对知识深造的机会。典型的社会现象就是,近三十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诞生。至今,我们都还在咀嚼旧时代的那些作家们写出来的小说。这些小说的普遍特征是,充满了对旧时代的中国的悲观意识、对历史伤痕的耿耿于怀,但唯独超脱不了历史,他们困在历史伤痛的沼泽中,徘徊、绝望而又顾盼自怜地舔着伤口。
现在,我们又走向了另一种极端,那就是淡忘了历史。严肃的历史史料不再作为我们创作文学的根据,甚至出现了揶揄、扭曲和怀疑历史真实的现象。
我们的影视矫揉造作,追求浮华的精致,早已忘了我们的根是在田野之中。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会被放大或被加重。因为互联网对庸俗的事物有着更深的包容性,相信、盲从、无知……那最符合互联网平台的利益。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文学用词将会越来越少,这是长期不作书面总结而将其遗忘了的缘故。从前,尚有书信,而现在恐怕小说中要出现用微信进行交流和探讨严肃话题的可能性?这几乎不敢想象,屡屡提及这种连工具都不是的及时聊天软件,文学的代表意义只会大大受损。
此外,互联网作为一种快餐文化的导体,也必然会扼杀一部分“慢文化”的产生。文学就是“慢文化”的代表。
当然,这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应该是,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不知不觉中掺杂了互联网的特性,比如经常性的出现中文夹着英文的讲话方式,这是对文学的侮辱。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大相径庭。从前,人们通过书信的交流、通过他人的谈话来获取社会信息。现在,
一个人一部手机就什么都有了,再没有了讨论和观点的碰撞。即使在网络中能有碰撞,那恐怕也是浅尝辄止。而没有观点的文学,那就是空无一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