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奶奶。但前几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她,从我爸的回忆里,我爱她。
在解放前期,奶奶家里是地主,爷爷家是资本家,他们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过好景不长, 不到两年,解放了。他们成了最底层的人。
富裕的时候,人们大抵都能展现出和善温情的,贫瘠的时候,人的动物性才会难以掩饰。
高大帅气的爷爷在富裕的上流社会也许能好好的当一个一个儒雅的公子,但到了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里,他完全被贫穷和劳苦吓呆了。
因为阶级问题,城里的单位把他下放到农村,让他拿着户口去村里报道,和劳动人民一起出工。他选择了把户口塞到了自己兜里,在城市里四处游荡。把自己的妻儿老小抛在了脑后。偶尔回家一两天看看,却没有尽到一点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奶奶在最困苦的时候,挑起了整个家庭的大梁。孩子就是她的命啊。
她每天需要出工,队上分配三个阿婆看哪些不能走路的孩子,奶奶的小女儿要在站笼里站一整天,三个阿婆只顾抱自己的孙子,小姑姑有一天生病了,在站笼里哭的东倒西歪却无人理会,几天以后就病故了。
丧子之痛让奶奶愈发爱惜活下来的来的两个儿子,即使当时一天只有二两米,却舍不得吃,当儿子们吃完自己的以后,她把自己的那份煮成粥,再一起分着吃。
有一次,奶奶看到有人从对上的仓库里,要到了一些糠头,很是高兴,于是让爸爸也去讨一点回来,可爸爸还没靠近仓库,就被看守仓库的人拿着扫帚赶了出来。后来,才知道,能要到糠头的是村里会计的侄子。
即使困苦到如此,即使不公到如此。奶奶却还有一些刻到骨头里的原则。
父亲饿得不行,看到修铁路的工人,每餐有两个大馒头,还有菜,馋得吞口水,在工人们出工后,偷了别人没吃完的两个馒头,回家想着正好和奶奶分享,让奶奶吃顿好的,可是奶奶却宁愿爸爸吃撑,也不动那馒头,还叫爸爸不要再去偷了。
爸爸说:在那样的年代,谁还觉得偷吃的是个事呢?总比活活饿死要强啊。
长期的劳累和饥饿让奶奶在四十多岁就病故了。值得庆幸的是,她的两个儿子活到了现在,也算是她的苦没有白捱着,作为奶奶的孙女,听到奶奶的故事,也不免要生出一股要为奶奶争口气的意愿,代替她在这世上更好的活着,让她永远活在我们子孙们的心中。
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古人总是说要光耀门楣了,这光耀门楣的后面是那源源不断的血管里涌动的出来的爱的决心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