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读到一首绝命诗:
病革自哀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者觉也。
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作者是大明皇帝朱宣宗刚入宫二十天的宫女郭爱,死后被封为嫔。
后妃载入历史不稀奇,郭爱却不同寻常。入宫时间短,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就死了。这首感慨自己的短命,悲叹父母之恩无以为报的诗留了下来,并载入史册,这事就显得不同寻常。
原来这郭爱,《明史》说她“贤而有文”,文武兼备的明宣宗招她入宫,进宫后得到太后的喜爱,令她跟随皇后学习,而郭爱对文韬武略的朱瞻基也是思慕至极,假如一切照常,历史或将上演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佳话。
谁知郭爱进宫之后,身体染病,不到两旬,即告不治,郭爱自知不久于世,遂写了《病革自哀》一诗。
终其一生,虽郭爱死后被朱瞻基追封为嫔,其实并没有被宠幸,也就是两个互相爱慕的人,并没有实际的交集。人们都希望“有情人皆成眷属”,甚至订立“百年之约”,说什么“你我相约定百年,若谁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之类的话。这郭爱和大明皇帝朱瞻基,看来是上天的缘分,郭爱去世没几天,37岁皇帝,毫无征兆的,猝然去世了。
活着,无缘与君同赏风月,那就相随而去,奈何桥边与君再约。这真是令人叹息的故事。
然而,真正让人叹息的事还在后面。
十五世纪的大明朝,竟然还有人殉的陋俗,一个入宫还没侍寝的才女死了,皇帝追封为嫔,一个皇帝死了,十位妃嫔生殉。在一阵凄惨的哀嚎声中,十位姿容出众的女子被送上不归路,不管这个皇帝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代昏君,他生前或宠爱或不曾宠爱的女子们,就得为之付出生命。
这就是他们的命。
这么一想,郭爱之死,就算不上最让人悲伤的事情。倘若不幸她多活了一段时间,恐怕殉葬的名单里,就有“郭爱”两个字。无论怎么说,虽然人固有一死,可人们宁可死于病,也不愿死于命。那怕,所殉的那个人,是皇帝,是爱人。
父母生子,是期盼孩子一生幸福安康的,可不是让她们做别人的祭品。
因为郭爱死亡时间,和皇帝死期极为接近,所以后人以为郭爱也是殉葬的十位妃嫔之一,惹得许多文人墨客挥洒笔墨,叹之挽之。
而她的遗作,也被作为绝命诗传下来,为死去的那十位无辜的冤魂呐喊,这声音穿过时空的隧道,提醒人们记起,那段女性辗转于各层威权的绳索中,无力而痛苦地挣扎的光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