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天作》
上天造就岐山高,大王开始来开荒。百姓在此盖新房,文王让民享安康。民众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荡荡。子孙永保这地方。
西周初年,宗庙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宗庙制度也正处于变革之中,周颂祭祀的乐歌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宗庙祭祀的乐歌在周颂中占有三分之二的内容,这足以说明周代统治者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敬仰,与商相比同样的强烈。作为祭祀的乐歌,它们充分反映了祖先的神灵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宗庙祭祀的乐歌的他重要的地位。在制作乐歌的过程中,对西周礼乐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是一首歌颂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以及周文王业绩的短乐章。是《诗经》中最短的篇章之一,语言简洁,无韵成诗。
从诗中看到,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处圣地,周人一脉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地,乃与私属去豳 ,度漆、沮。豳 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岐山为周人兴起的圣地,似是极度推崇古公之仁,从上引文可见,古公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自然更是难能可贵,因而也更具备后世儒家所定的圣人品格。
首句开篇说“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强调了上天赐予周氏祖先岐山这块圣地。而“大王荒之”中“大王”同“太王”。大王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是古代周族的领袖;狄人攻打古公亶父统领的周族,周族拿兽皮、丝织品、狗、马、珠玉来事奉他们,他们不接受,惟独想要周人的土地。太王亶父说:“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古公亶父不忍心让百姓的子弟送命,又不愿意因为用来养活百姓的土地害所养活的百姓,于是对人们说:你们都尽力住在这儿吧!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古公亶父珍视百姓的生命,所以当他离去的时候,百姓络绎不绝地跟随着他,于是他们最终在岐山下面建立了新的国家。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此诗中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天赐岐山之后,在这块土地上积蓄力量是需要一代代人用心经营的,纣王曾经囚文王于羑里,这一作法,只能延缓商朝的寿命,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脚步。岐山圣地经营到文王之时,为武王灭商积蓄了足够大的雄厚实力,当然也包括有了姜尚这样辅臣。灭商虽然完成于武王,但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
“彼作矣,文王康之。”在周文王的治理下,曾经的荒山治理成了良田沃野,而岐山这块上天赐予的圣地,也变得欣欣向荣。诗中的“彼作矣”的“彼”,有可能指的是百姓,那么“彼作矣”指的就是百姓们都来依附,大家一起造起房屋;“康”,为安定,安康;也有继承,继往开来之意。到了周文王时期,则使此地变得国富民强。此所谓诗无达诂,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彼指百姓,徂指的是来来往往的人都来归附,到了岐山这个地方。岐山有如今的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归功于祖先开创的一条胜利光明平坦的大路啊!因此才可以保佑着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繁荣昌盛下去。
《天作》这首诗,既是祭圣地,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它写出了地点岐山。祭祀的对象是人。岐山是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
文学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过程。《诗经》作为周朝的产物,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周朝的礼乐祭祀的文明与发展。《天作》一诗,虽然只有短短七句,却如长江之水,飞流直下,既显庄严,又极具气势的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非凡手笔。作为今人的我们,依然心怀恭敬,仰而观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