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KTV唱这首歌唱到高潮被同学切掉,呆滞了一个下午。当年模仿王小波写小说被同学嘲笑,几万字付之一炬。当时我已苍老,现在我风华正茂。
在《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下面,这样一条评论获得了最多点赞。这句话的前面两句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在你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几个孩子不是在摧残中成长起来的。我至今仍记得小学五年级,我模仿班上一个女同学写小说,写到十几页的时候,被一个多事儿的女生偷过去看,她觉得我写得好,于是没经过我同意交给班主任,班主任还违心地夸了我几句。羞得我恨不得撕掉笔记本,很多年都不敢在碰。那个女同学是我们班长,你就想吧,那个班上有多少天才曾被打压。
当然,这件事儿不怪那个女同学,在某种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她也是个可怜的傻子。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为一个大机器服务,做大机器的螺丝钉、建设者。那些人道貌岸然地教育我们,要以那些默默无闻、不求功名、为机器无私奉献的人为榜样,别拿自己当回事儿,只管默默耕地。结果呢?结果培养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其中一些孩子比较幸运,在十八、二十岁的时候,读了些好书,看过些好的文艺作品,接触到更加澄澈的思想,真正有了思考能力,形成合理的三观,生长出由内而外的自信,因此风华正茂。
在我看来,每个人就应该拿自己当回事儿。只有全情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意志,尊重自己的喜欢,才能活出生命的本色。为什么建立大机器?并不是为奴隶找个差事,而是通过它,人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就像某位著名经济学家反驳肯尼迪的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也不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要问通过国家自己得到了什么。”(实在不好意思,忘了名字,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到,中文搜索引擎上全是尼克松的原话,喷了。)
昨天,《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大陆正式上映。我的朋友们第一时间去影院运回资源,并把资源发给我让我写影评,我怎么可以做这样自绝于人民的事?昨天看完电影,今天我去影院补交了票钱,遂敢发此影评,惭愧惭愧。
这部电影本不会在大陆上映,但是由于全球其他国家的高票房记录让文艺工作者实在坐不住,于是剪刀总局牵头,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引进此片,并剪去有关同性恋的镜头。这件事儿足以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Queen(皇后乐队)在1975年发行的一首歌曲,这部以此命名的电影,是讲述Queen乐队从组建到主唱谢幕的故事。这是由一群理工男组成的乐队(其中包括学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工男不一定是钢管直男,一样可以文艺,站在十万人面前让全球19亿人嗷嗷直叫。
与其说它是讲述Queen乐队的影片,不如说是讲主唱弗雷迪(Freddie Mercury)个人的人生故事——从坚持自己的喜欢,到发现真实的自己,到迷失自我,到接受自我的过程。
我不知道别人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出什么,我最主要就看出了Freddie生命中的这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坚持自己的喜欢
在影片开头,Freddie的父亲就看不惯游手好闲、到处瞎逛的弗雷迪,他总是板着脸教育弗雷迪,你应该去干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以看出,严肃的父亲用权威压制弗雷迪,让弗雷迪和他的姐妹们很惆怅。
在母亲温馨鼓励的目光中,弗雷迪没有轻易向父亲妥协,而是坚持他自己,找到偶像乐队Smile,在主唱退出、乐队面临解散的情况下,弗雷迪成功加入乐队,乐队改名Queen,并在不久之后取得成功。
包括成功之后,不为大众偏好而改变自己的风格;与发行商谈判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立场毫不让步,并且在谈崩之后,用石头砸碎那家伙办公室的玻璃。
第二阶段:发现真实的自己
乐队成功后,弗雷迪到美国,开始全球各地演出。在一次与女朋友通话中,他看见了一个长得跟阿甘一样的卡车司机。
确认过眼神,他遇上对的人。他对这个健壮的卡车司机有了感觉,这个时候他朦胧意识到自己喜欢男人。这个镜头并非虚构,现实中的弗雷迪也喜欢体格健壮的卡车司机。
后面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弗雷迪与女友通过电话,女友关门出去,卡车司机走进男厕所,关门进去,镜头停留在门口MAN的字样上面。
后面还有一组镜头。皇后乐队的其他成员在为创作的事情争吵,弗雷迪走出门去。然后一个仰拍镜头。
之后紧接着一个主观视点镜头,扫视面前的操场。镜头再次切换至仰拍镜头,弗雷迪抽完烟,转身走进房间。
他在钢琴前唱起:
Good Bye,everybody
再见吧,各位
I'v got to go
我要离开了
Gotta leave you all behind and face the truth
我将离你们而去,去接受现实的审判
Mama Ooh,ooh,ooh,ooh
妈妈,喔~~~~
I don't wanna die
我也不想死去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我甚至有时希望自己未曾来到这世上
唱到这里,弗雷迪的意识突然跟上了上来,进一步发现自己是gay这个事实。
还有一组镜头,弗雷迪和主持人肯尼交流的过程中。
弗雷迪的女朋友一脸惊诧的表情,并说出这样一句话:
肯尼是公认的同性恋者,Marry察觉到Freddie的反常。
第三阶段:迷失自我
弗雷迪向女友坦白自己是gay的事实,并与女友分手,从此便迷失自我。他开始在各个方面寻找安慰,但是愈发孤独。他剪去长发,给前女友打电话,开派对,换了一个又一个情人,但都无法排解自己的孤独。
尼采说:“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自己不懂你自己。”
他向同为gay的Jim吐露心声,说派对上的人并非他的朋友,他觉得很孤独。
Jim的回答是:
他完全迷失了自我,开始酗酒、嗑药、不断换情人、听信狐朋狗友的谗言、抛弃乐队的同伴单飞……他进入人生的低谷,并且,不幸患上艾滋病。
第四阶段:拥抱自我
在经历过一段荒淫无度的糜烂生活后,和前女友的一次交谈成为弗雷迪转变的契机,他离开了他的情人,任他的情人在电视上如何揭露、诋毁他,他也不为所动,他的内心生长出了坚硬的盔甲。
他开始完全接受自己是gay的事实,并与生命中的一切和解——爱他的人,伤害过他的人,曾经的牵绊。他回到了Queen,回到家里。Live Aid演唱会开始之前,劳斯莱斯停在Jim门前,他接上Jim,并把他介绍给家人。同时,他也成功和自己的父亲和解。
他用父亲曾经的话回应苍老的父亲,父子俩的拥抱在一起。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一直都和Jim在一起,并且把自己最后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在影片中,Freddie说了这样一句话。
“昔日我曾如此衰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是Bob dylan的一句歌词,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衰老这件事情和年龄无关。一些年轻人,二十多岁年富力强,彬彬有礼却毫无激情,人畜无害却毫无价值,甚至一身油腻猥琐气息;有些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追逐心中的理想与信仰,生猛如少年,栽下冰糖橙。六年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六年后,漫山遍野,耀耀生辉。
罗曼·罗兰说:“一些人二十岁就死了,只是八十岁才埋葬。”这正是很多人一生的真实写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有生之年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一个爱好,一份爱情,一项事业,倾其所有,认真对待。
题目“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是韩寒说的,今年他写了篇文章,介绍自己拍《飞驰人生》的过程,开头再次引用了这句话,那篇文章的题目正是我想表达的——一生热爱,回头太难。
走进电影院吧,就当听一场演唱会也值了。
关于同性恋
在你国,同性恋暂时不合法。其实不光同性恋,在很多方面,你国的价值观都浑浊不清。我觉得合不合法还是次要,公民普遍对同性恋群体的看法才重要。我希望在不远的未来,祖国能够有所不同,可以让那些因为客观因素衰老的同性恋群体真正风华正茂起来。可这也只是一份愿望。鲁迅先生说过,不能把一切寄希望于未来,他说: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恋“过去”,就是“希望未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鲁迅先生还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不必等着鞭子,我们总能改变点什么。虽然你国那么大,权利那么横,做点什么,总会发生改变。博尔赫斯晚年瞎了之后,他去撒哈拉沙漠,抓起一把沙子,走到另一个地方丢下。他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你看,正是因为一些人做了点什么,这部原本无法在大陆上映的影片在大陆上映,也许下一次上映的影片就会少删减些内容,直到电影分级,直到文化繁荣,直到民智渐启……我看得到那一天,大家对同性恋群体没有歧视、同情,只是当普通人一样平等对待,同性恋自然就合法了。可能到那个时候,合不合法也不再有那么重要,因为公民素质已经真正崛起。你改变了中国。
鲁迅先生也曾这样写道: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