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这句话选自施耐庵笔下《水浒传》里的一支山谣,短短几行就将人们拉回那个群雄争霸,战士血刃杀敌的年代。“行文如行兵”大抵是《水浒传》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但是惭愧的说,我并没有阅读过全本,只是看多部分章节,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其中作者借由梁山好汉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抨击的手法,以虚构人物代指历史事件的暗喻,含蓄而又客观地揭露了顽固的中国伦理道德,以及那些伦理道德对国人的愚弄和危害。《水浒传》毫无疑问是这种题材乃至今天的佼佼者。
几天前拿到这本《水浒猎人》的时候没着急拆塑封,其实腰封文案是大多数逛书店的人最先下意识看的地方,大写的“燃”和“!”占据了腰封的七分之一,紧跟着是“讲述梁山好汉的另一种可能性”、“文学与历史交相辉映,名著《水浒传》再度燃烧”。这样的营销语在我看来其实有点大了,近年来名著改写似乎成为再创作的趋势,国外有像是霍加斯、企鹅这样的出版社牵头做“莎士比亚”等文豪的改写项目,国内今年还有像是今何在《悟空传》的翻拍电影,但是这样的书必定有两极分化的评论,喜欢原著的忠实读者会对改写持有质疑、批判等态度,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故事,还是做为原故事的补充,《水浒猎人》一书显然做到了兼顾以上两种,并且侧倾于前者。
书中首回,用北宋宣和二年重阳夜,各路好汉齐聚忠义堂,诏安之曲““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唱罢之后的情节马上将读者带进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中。紧跟着第二章加入的赏金猎人人物形象恰好起到了串联情节和转变视角的作用。因为原著中由于宋江在诏安之时一意孤行,断送了很多兄弟的性命,沿用这一时间作为开头,应该也是作者时晨老师的一份情怀吧。
上一次接触时晨老师的作品还是《黑曜馆事件》,缘起日本权威推理杂志《本格ミステリー•ワールド》上的推荐,中国在推理小说的界限上似乎那的出手的作者也就那么几个人,像是当时的蔡骏老师,他的写作风格是属于传统悬疑,擅长制作恐怖气氛,时晨老师则是是本土原创推理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坚守古典本格理念的创作者之一。当时看《黑曜馆事件》的后记里,时晨老师就曾感慨到:
“没有土壤,就播不下种子。环顾我们周围,真正的推理小说身在何处?一百年来,无论是科幻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唯有推理小说,像是弃儿般孤零零地站在原地。这是作者的责任,也是读者的责任。因为读者在寻找作品的时候,作品也在寻找读者。”
他对中国的武侠小说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在《水浒猎人》中,原著塑造了人物性格得到了全新补充,把那些我们熟知的水浒故事重新编撰,三打祝家庄、方腊折将、招安毒计、燕青归宿等等,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取巧”,但是这里的含义一定是褒义的。
另外关于这部书的不足之处,提点浅显的意见,本书作为《水浒猎人》的开篇之作,交代历史背景和人物刻画上已经趋于完备,描写的打斗场景虽然临场感十足,但是部分情节有点拖沓了,我会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打斗场景的动作描写,而不是大片的气氛烘托,另外同时兼顾多种悬疑和诡计的设定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像我这样并不是有很多时间能一口气看完的读者来讲,后劲就有点不足了,阅读感受确实也是现代的读者要求更多的问题,固然我自身也不太喜欢碎片化的阅读,不过这也确实是摆在长篇小说,包括网络文学面前的问题,当然就这都是主观个人的看法。
时晨老师确实是一个塑造人物的高手,且说他将好汉转为反派的设定,就已经奠定了这个故事的与众不同,上面我的措辞是“好汉”没有用“英雄好汉”,108条好汉的快意恩仇中着实牵连到很多无辜的性命,那些性格刚毅、坚贞不屈反遭人陷害的可以成为英雄、那些落草为寇、草菅人命的及时再有情有义也不能用英雄二字形容,原著中没有被摆在台面上的“告白”,在《水浒猎人》中都被言明。
另外值得一提的事,书本的前几页有 “朝廷实时海捕赏金榜”、“谍人榜”和“梁山泊机构和头领头领布置图“,当你通读完本书之后,其实也未必能全部看懂,也就是这样的一张图表引得我对其之后的续作充满期待,但凡是有续集的故事,谁也无法预料接下来的情节要如何发展。单说书封上“梁山好汉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书确实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