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电话铃一响,我下意识地就会准备喊“妈!”。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我是**法院的,您……”电话里把我的个人信息说得一点也不差。用极其严肃的语气命令我到某派出所报到,还要把官司里的200万交到某工作人员那里。
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歪。我以最快速度反应出对方是诈骗电话,于是立刻摁录音了。
随即将对方号码记录下来,还把对方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也咨询了一遍(当然听其口音就知道与他说的号码特别不匹配)。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14)挂了诈骗电话后,马上就报警了。警察叔叔告诉我,这是境外打过来的电话,他们目前还没有太多可行性的突破。
我赶紧把自己经历的这一切打电话给460公里以外的母亲。“别怕,要有高度警惕哦。”母亲放下手头的事儿赶紧安慰我。
母女连心,一个人远离父母亲人,独自面对全新的一切。
新的同事新的工作新的园区,没有一丁点儿熟悉的面孔。语言上的障碍也在影响方方面面的深入。
单位领导也不怎么习惯说国语,两周之后的会议、工作布置等,全都是粤语了。
没法,自己只好买书和磁带,默默地听、学、练起来,尽管不会很快对话,但能听懂简单的日常用语了。
到菜市场时,可以大胆问“几钱?”(多少钱?)刚开始对一、二,还有点迷糊。因为粤语“二”,是国语的“一”。
厨房里的大事小事在J一有空的时候他都独挡一面。孩子从幼儿园里就能踩在凳子上到厨房帮忙了。
J喜欢重口味,香香辣辣的。我和孩子习惯了清淡,J会一菜两做。有时菜本身分量不多,他就照顾我们清淡口味,自己加点辣酱。
生活方方面面都紧着我和孩子,连添置衣服都控制在很低价位或干脆不添。
孩子渐渐长大,似乎也懂得了简朴。然而精神上的满足却一点也不节省。工资只有五六百的时候,也要拿出五六千给孩子学习小提琴。每节40分钟的课高达六七十元。从五岁学到十五岁。
当小提琴的《梁祝》《友谊地久天长》从书房里传出来时,我和J在客厅“嘭嚓嘭嚓”或“嘭嚓嚓”起来。孩子可以感受到他的乐曲正在指挥着我们的舞步。有时孩子会很调皮地改变节奏突然加快速度,这时我们会应对尴尬。然后厅里书房都传来各种傻笑。
日子过得很普通,但很充实。周末我们会带孩子去图书馆。想看新书时会去蹭新华书店。看到很想看的书,又不舍得花钱,就去投书,会在图书馆里借到。
一家三口年复一年,我们渐渐融入当地生活。
十周年纪念时,我们一家三口带着儿子的好朋友,四人去影楼拍了一组婚纱照。我们一行四人不知多开心。“弟弟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不用回家就好了。”儿子发出内心最真切的需求。
一个孩子真的是太孤单了。有远客来看望时,孩子也犯老毛病,不肯让小客人返回。弄的大人们特别难受。“妈妈 妈妈,我要和弟弟玩,我就要和弟弟玩。”
我们只好抽空让他和J同学朋友的孩子们一放假就聚在一起玩,因为我们懂得没有玩伴的童年多少缺点什么。怕不快乐的童年需要一辈子来治愈。
独生子女的娃儿们真不容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