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稀记得小学数学课本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人蒙着眼睛在一片足够空阔的草地上以正常行走速度走路,结果发现总会走成一个标准的圆圈。但这篇文章和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毫无关系,引用它是因为我觉得这一现象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的行为极其相似。
杨绛先生在译文序言里写道:“堂吉诃德抱着远大的理想,一心想济世救人,一眼只望着遥远的过去和未来,竟看不见现实世界,也忘了自己是血肉之躯。”他蒙住了看向现实现在的眼睛,在不看好的声音中出走,在一片取笑声中回归,兜兜转转回到作为善良乡绅的起点,郁郁而终。
堂吉诃德为什么出走?联系文章书写和社会背景,似乎有这样三个原因。
第一,为理想而出走。堂吉诃德高呼“我要使覆兴的骑士道重新兴盛”,在阅读大量骑士小说之后,慕于骑士道所在的黄金时代,力图通过个人努力、行侠仗义来带动更多的人响应他游侠骑士的身份,把现在所在的黑铁时代转回曾经的辉煌时代。出于这样的乌托邦理想,堂吉诃德抛弃了乡绅的身份,成为了一名游侠骑士,开始其三次浩大的冒险之旅。
第二,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宣扬自由的时代,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受到尊重,哪怕它看上去和主流的声音相悖,又如此可笑。堂吉诃德所在的时代便是这样一个时代,因此,不管堂吉诃德的行为多么疯狂,他的思想和主流背道而驰,但是不会有人直接把他严刑看管起来,即便文中神父、理发师他们多么焦急于堂吉诃德的疯症,但也只能运用各种计谋间接干涉,试图影响堂吉诃德那颗在他们看来不慎清醒的头脑,并且在他的游历过程中,周围的人并没有因听到他的胡言乱语把他抓去疯人院,否则,我们也无法看到这个故事,自由的社会是他产生和出走的重要条件。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的地位受到挑战,人们的信仰岌岌可危,没有信仰的支撑,社会多会出现人欲的沉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重新树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堂吉诃德则是树立了以骑士道为准则的信仰,他的行为便可以有了类似圣经的指引,骑士道的信仰带给堂吉诃德出走的勇气。
如果塞万提斯不写下部,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出走和行为,我想应该会一直持续下去,或者留个悬念也挺好,展示给读者类似娜拉出走后的情形,但如果真是这样,这篇文章就可以到此结束了,不过塞万提斯续写了下部,所以这个出走又边的有所不同。
下部里主要写堂吉诃德的第三次游历,结束却以回归为乡绅忧郁而终。我不禁想,到底是什么让一名追逐其狂热理想的骑士放弃了他的追求呢?我从书中找到这样三个回答。
第一,对自我的怀疑。
这一点可以从这三方面看出:
一,骑士准则里要求骑士为一位高贵美丽的妇人效忠,以她的名义行侠仗义,堂吉诃德一开始选择了邻村的“杜尔西内娅公主”作为自己的意中人,但读者经文章中桑丘的言语知道了其实这是一位名叫阿勒东萨*洛伦索的乡下村姑,外貌和堂吉诃德臆想中的美人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他深信不疑。第二部里开头堂吉诃德惊恐于自己的心上人被恶魔法师施了诅咒,变成了粗鄙不堪的村姑,文章就如何恢复杜尔西内娅的美貌展开了一系列可笑的活动。其实对于骑士身份的堂吉诃德而言,意中人是支持他活动的力量源泉。在每一次战斗之前,以意中人名义起誓,带给堂吉诃德无限的勇气,对意中人美貌不复的失落其实是对自己本身的怀疑,没有了最基本的力量来源,堂吉诃德很难支撑下去,更不消说再进行什么游侠活动了;
二,这种对自身的怀疑只有零次和多次的区别,一旦开了头就再难止住。作为一名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在上部的行为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为理想而痴狂,他不理庶务,不管什么社会规程,俨然是一名陷入癫狂的骑士,而下部中,自侍从桑丘离开他做总督那天,要求独处的堂吉诃德十分落寞,作者在这里用“老先生”这一称号更显心酸,他开始为自己破了的袜子感到窘迫,感受了贫穷的不好受,他从一位骑士变成了操心庶务的俗人了;
三,人都是追寻意义的所在,堂吉诃德也不例外。在之前因着他对自己力图恢复骑士道的念头坚信不疑,他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而在下部和桑丘的对话中,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了,堂吉诃德对自身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了。
第二,“道阻且长”的理想之路。
人类在历史车轮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微不足道,试图扭转历史,回到过去的念头无异于蚍蜉撼树、痴人说梦。堂吉诃德的理想太难实现了,甚至可以说,靠他的行侠根本不可能实现,更何况他主张回到过去的黄金时代,和历史的前进步伐相背离。不可否认他的美好愿望对社会的利处,但一味沉湎过去没有什么好处,堂吉诃德的理想之路遍布荆棘,一己之力根本是寸步难行。
第三,来自周围的嘲笑和不理解。
不论什么时候,主流都是大势所趋。就拿当时社会读骑士小说来说,读的人确实很多,不过都是将小说中的奇幻描写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像堂吉诃德这样想要实施行动的还是头一个。因此,当在一群主流的声音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另类得如此清新脱俗的异类事,可想而知那些主流的大家会怎样一窝蜂地围上去找乐子,特别是书中以公爵夫妇为代表的人物,他们不惜花费人力物力打造十足荒诞可笑的剧情戏弄堂吉诃德和桑丘,以他们的表现为乐,这样的行为更是层出不穷地玩出各种花样。
借助塞万提斯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和视角,堂吉诃德的事迹在书中得到流传,这种书写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也为书中的世界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周围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对堂吉诃德的评价都是只要不牵扯到骑士道,他就是个正常人,朋友的好心帮助,想让堂吉诃德恢复正常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白月骑士的出现彻底地瓦解掉堂吉诃德 最后的残念,所以他认命了,清醒了,成了大众眼里的正常人,回到了乡绅身份的起点,但这些经历是无法忘怀了,特别是里面还有自己信仰的丧失,带给堂吉诃德巨大的痛苦,乃至抑郁而死。
突然就有些明白了一句话的含义,“愿你半生出走,归来仍是少年”。少年人是亮闪闪的存在,仿佛天大的灾难也压不垮的他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更为坚定。我本来以为,堂吉诃德会在某次历险时不幸身亡,可没想到到头来死在床上。堂吉诃德作为追寻理想的代言人,他的经历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冒险,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也为后来人展示了这些艰难险阻,铺陈在那里,却被当作笑话。
诚然,追寻一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又或是将来,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一次吃力不讨好的失败经历,但是,试它一试又何妨!即便在以后的记忆里,自己看起来既傻又孤独,可是,如果连试都不去试,这些梦想就真的只是梦了,压箱底直至发霉腐烂。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像夸父逐日一般向前。
堂吉诃德虽死,却为后来人指了一条寻梦的道理。他的出走和回归不是妥协,我们在今天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堂吉诃德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向前。我想,这可能是堂吉诃德留给今天的最大意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