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坐忘论.收心》(唐.司马承祯)

《坐忘论.收心》(唐.司马承祯)

作者: 明空如月 | 来源:发表于2023-08-29 09:48 被阅读0次

坐忘论(节选)

唐.司马承祯

收心三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实是,甘宴有为之内,谁悟虚非,心识颠痴,良由所托之地。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配身离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能不舍彼乎,安不得此乎。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无所变灭,出离生死,实由於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著。经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曰明。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凡住有所,则令心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1。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可知矣。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则永断觉知,入於盲定。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元来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尔。若偏行诸事,言心无所染者,於言甚善,於行极2非,真学之流,特宜诫此。今则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如有时事或法要有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则止,必莫有思,思则以智害恬,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受之则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即是非善恶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於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净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挠。实则顺中为常,权则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学。何耶?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跟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难得定。有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茂。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则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则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犹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住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即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即堪自乐,渐渐驯狎,惟益清远。平生所爱3,已嫌蔽陋,况因定生慧,深达真假乎。且牛马家畜也,放纵不收,犹自生梗,不受驾驭。鹰鹯野鸟也,为人羁绊,终日在手,自然调熟。况心之放逸,纵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观妙。经云: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夫法之妙用也,其在能行,不在能言,行之则斯言为当,不行则斯言如妄。又时人所学,贵难而贱易,若论法要,广说虚无,思虑所莫能达,行用所莫能阶者,则叹不可思议。而下风尽礼,如其信言不美,指事直说,闻则心解,言则可行者,此实不可思议,而人翻以为浅近,而轻忽不信。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又有言火不热,灯不照暗,称为妙义。夫火以热为用,灯以照暗为功。今则盛谈火不热,未尝一时废火,灯不照暗,必须终夜然灯。言行相违,理实无取,此即破相之言,而人反以为深玄之妙。虽惠子宏辩,庄生以为不堪。肤受之流,谁能断简,至学之士,庶不留心。

或曰:夫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今独避事而取安,离动而求定,劳於控制,乃有动静二心,滞於住守,是成取舍两病。都未觉其外执,而谓道之阶要,何其谬邪。答曰:总物而称大,通物之谓道,在物而不染,处事而不乱,真为大矣,实为妙矣。然谓吾子之鉴有所未明,何耶?徒见贝锦之辉焕,未晓始抽之素丝,才闻鸣鹤之冲天,讵识先资於谷食。蔽日之干,起於毫末。神凝至圣,积习而成今。徒学语其圣德,而不知圣之所以德,可谓见卯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何其造次哉。故经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相关文章

  • 《玄门散识》文献卷☯《坐忘论》简介

    《坐忘论》是唐代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所著,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是司马承祯神仙道教理论的代...

  • 修炼长生久视的实操方法|《坐忘论》的养生观

    司马承祯像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 也是养生家 。他精通医理, 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 撰写了《坐忘论》 、《修真秘旨...

  • 坐忘歌 司马承祯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安畅,不嗔心地清凉 不求无谗无曲,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即是富贵,不苟何惧公王 味...

  • 《坐忘论》得道第七(二)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

  • 《坐忘论》得道第七(四)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

  • 《坐忘论》泰定第六(四)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

  • 《坐忘论》枢翼第八(四)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

  • 《坐忘论》枢翼第八(五)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

  • 《坐忘论》枢翼第八(六)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

  • 《坐忘论》枢翼第八(六)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坐忘论.收心》(唐.司马承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mn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