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读书开始,中小学就已有了“班主任”这个角色。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记忆最深的班主任有三位:蓝老师,甘老师和袁老师。
1
读小学一到三年级时,我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姓蓝,三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她声音洪亮,五官端正,中等个子,微胖,极白。
蓝老师教我时,我八九岁的样子,现在我四五十岁了,事隔三十多年。可三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却还清晰地在出现在眼前。
我记得蓝老师待我的许多事。
事件一:一记耳光
记得最清的是她给我的那一记耳光。
好像是在我读二年级时,有一次,在她的课堂上,我搞小动作,玩小纸团之类的。反正我没认真听讲。被蓝老师看到了。她立马停下讲课,怒目圆睁地看着我。快步走到我身边,照着我的右脸,给了我响亮的一耳光。众目睽睽之下,我被打了。当时我脑袋一片空白,觉得脸上火辣辣的,顿时知道自己犯错了。时间,在那一刻像被凝固了一样,它凝固成了一个记忆,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蓝老师给我的这一记耳光,让我记住了:课堂上要专心听讲,不能搞小动作。我牢记着这一耳光,从此,在课堂上,我再也不敢造次。在蓝老师教导下的头三年,我在课堂上是非常认真的。从此,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专心听讲的习惯伴随着我整个学习生涯。
虽然,我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农村村小读书。但是我的学习基础是打得很牢的。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我学拼音,学认字、写字,都学得非常好。蓝老师给我的这一记耳光,让我养成了一个终生有益的习惯:对待学习,要认真。
事件二:“以后肯定是个大学生”
我的学习成绩不错,蓝老师让我做学习委员。有一次放学,妈妈来学校的商铺买日常用品,顺便接我回家。她正好碰见了蓝老师。妈妈也问蓝老师我的学习情况。当着我的面,蓝老师大声地眉飞色舞地夸我:“这个妹子不错,以后肯定是个大学生。”妈妈拉着我的手,开心地向蓝老师道谢。
那时,我不吭声,默默听着两个大人的对话。蓝老师说我以后是个“大学生”,这话我听进去了,心里很高兴,很受鼓舞。要知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家里要是出了个大学生,那是很了不得的事。
可是,在蓝老师的眼里,她认为我以后肯定是个考大学的料。对年幼的我而言,这是极大的鼓励和肯定。这是我当时得到的最大的鼓励。我把她对我的鼓励深深地记在心里。它就像一缕阳光,在学习和生活上,给过我很多光明的指引。
因为我学习不错,蓝老师让我当学习委员。我成了班干部,是她的得力小助手。
事件三:数圈子
我常常帮她管理班级。管理班级中,我印象深刻的事是“数圈子”。农村里的男孩子们特别野,非常顽皮。他们对待学习非常不认真,课堂上也淘气得很。蓝老师就罚他们“跑圈子”——在学校大礼堂里一圈一圈地跑。每次,五六七八个不认真听讲的男生被蓝老师抓来,让他们在礼堂跑圈子。蓝老师在礼堂时,他们老老实实地跑着圈子。可蓝老师不可能一直站在那里守着他们跑,她还得去教室上课。蓝老师就让我站在那里看着那些调皮男生,数他们跑的圈子。
我是一个特别听蓝老师的话的女学生。我就站在那里认真地数那些男孩子跑的圈子,一圈都没有数错。他们一见蓝老师走了,就非常开心,他们一边跑,一边叽叽呱呱地讲话,一边嘻嘻哈哈地挤眉弄眼。其实,他们特别开心,他们边跑边笑嘻嘻地讲话,完全不觉得跑步是惩罚。
他们也是真的顽皮,也是真的不喜欢学习。
曾清晰地记得,在教室里,当蓝老师因为某事不得不离开教室时,蓝老师一转背,教室里闹哄哄的。每当这时,我就会特别心焦,暗暗着急。我就想着怎么样让我的班级安静一点,让大家都爱学习一些。
我想,我的这种对集体的担当和责任感。怕是那时起就已萌芽了。
事件四:关鸡灶
作为蓝老师的得力助手,除了帮忙管理班级,我还帮她关鸡灶。
天气暖和的日子里,蓝老师在学校喂养了几只母鸡。
我家离学校只有一步之遥。而她家住远。她就让我帮她忙:傍晚时分,等母鸡们去鸡灶里了,我就把鸡灶门的小木板按下,关上鸡灶门。(周末)清晨时,我去学校,把鸡灶门拉上去,打开鸡灶,然后母鸡们出门寻食。
我做事认真,蓝老师交代的事我做得都很好。开关鸡灶门这事,我做得尤其好,我一次都没忘记过。父母善良朴实,对蓝老师很尊重,他们也知道我帮蓝老师干这活,他们支持我去,有时还会提醒我去。
那时,我并不知道,我帮蓝老师开关鸡灶门,与我读书受教育有什么影响。
现在看来,这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是学生与老师之间亲密接触的机会;这是蓝老师对一个孩子极大的爱和信任;这是培养一个孩子做事认真、有责任有担当的机会。
除了接受“帮老师开关鸡灶门”这样的劳动教育外,我还与几个孩子一起去蓝老师家,帮她搞过一次“双抢”。
事件五:“搞 双抢”
在乡下,每到夏天,农民们忙着在田里“搞双抢”:抢着收割夏季稻,夏季稻收割完后,抢着插秧。
那次,蓝老师点名叫了几个孩子帮她搞“双抢”。经得父母的同意后,我也去帮蓝老师了。
记得,蓝老师家的稻田就在她家的门前,只有不到一亩的一抽小田。我们去时,蓝老师家稻田里的大部分稻穗已被割下了。它们一小捆一小捆地“躺在”田里,等着我们去脱粒。
我们几个拖了鞋,光脚下了田。我们农村的孩子,从记事起,就跟着父母下田干农活,“搞双抢”早已驾轻就熟。
七月中旬,夏日的太阳火辣辣地晒在头顶。一丝风都没有。我们在自家田里搞双抢,总觉得那是世间最苦的差事。
可我们几个到了蓝老师家的稻田里,却全不觉得干活是苦,反之,我们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下了田,在蓝老师的安排下,有的帮着踩打稻机,有的帮着搬稻穗,有的帮着递稻穗……蓝老师站在打稻机的脚踏上,单脚用力踩着打稻机,双手接过我们递过去的稻穗,还一边指导着我们怎么干活。我们几个手脚快,边干边说笑,快乐得不得了。
这份与老师与同伴一起“搞双抢”的愉快记忆永留我心底。
事件六:摘茶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小学教育,与现在的小学教育,是有些不同的。除了学知识,我的记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与干活与劳动等体力活有关的。
除了干过关鸡灶、搞双抢等活儿,我记得,在老师们的带动下,我们还全校一起去茶叶岭上摘过茶叶。每次摘茶叶,我总是最卖力的、茶叶摘得最多的那一个。
有的同学三五成群一起摘茶叶,边摘茶叶边说笑。我常常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摘。我左手拿着装茶叶的袋子,右手掐断嫩嫩的茶叶尖,快速地把茶叶放进袋子里。这是纯粹的体力活。我全然不顾其他同学的开心说笑。
我沉浸在摘茶叶的专心致志里。我是热爱劳动的。这份对劳动的热爱来自家庭环境,来自我的母亲。母亲是组上数一数二的会干活的女人,她的吃苦耐劳、会干活传染给了我弟弟。
蓝老师不只一次公开表扬我会干活,能吃苦耐劳。每次摘茶叶,蓝老师都要在她的同行面前指着我表扬一番。仿佛我是她的骄傲一般。
事件七:领奖
读四年级时,蓝老师已经不教我了。当时曹老师教我。可我清晰记得,当时有一个大奖。全校仅有一个名额。在蓝老师的极力推荐下,这个大奖给了我。我全然不记得这个大奖奖的是什么,但我却清晰地记得是蓝老师带我去乡中学领奖的。
当时,蓝老师的丈夫在乡中学教书。他丈夫又高又壮,也白,嗓门也大,肚子很大,但很温和儒雅。蓝老师带我去乡中学领奖,我们就在他丈夫的住处歇息。
那么多年过去,这些小事依然留在我的脑子里。我能清晰地看到蓝老师对我的严格、信任、鼓励和关爱。
那时我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全然不懂世事。我的父母终日劳作,终日争吵。母亲泼辣争强勤劳,父亲病体懦弱无能。在亲邻中,我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糟糕的那一类,我们一家是处于弱势、容易被忽视的。父母又无暇顾及又全然不懂我和弟弟的教育。
而现在,当小学老师近二十年的我,是多么懂得:一个小学老师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的价值有多大,尤其是对一个乡里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的低龄段。那影响,是可以大到一生的啊。而蓝老师对我的影响,又何尝不是影响着我的一生呢!我童年里的许多美好,很大一部分是蓝老师给的。
2
小学七年(包括复读六年级),我的班主任蓝老师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也最难忘她。到了初中,一个高高瘦瘦的三十来岁的男老师成了我的新班主任。他姓甘。
事件一:惩罚
甘老师对我们是非常严格的。班上的“小事”,他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像我们偷看武打小说之类的。可如果是“大事”,他就绝不放过。
三年初中,记忆最深的。是那次班上有七八个顽皮男生半夜翻墙打游戏的事。现在想来,这事依然惊心动魄。
有一段时间,班上有七八个男生迷恋上了打游戏。他们常常会半夜翻墙去网吧游戏厅打游戏。现在我做老师多年,非常明白:学生半夜从宿舍溜出来,翻墙去网吧打游戏。对于学校,这绝对不允许,这绝对是天大的事。对于甘老师来说,这绝对是让他最为忧心的事。他一定为这件事经受了激大的煎熬和苦痛。因为这关涉到学生的生命安全。搞不好,会砸他饭碗。
那一段时间,甘老师会在班上讲打游戏这事,三令五申,义愤填膺。我是乖乖女学生,自然不知道打游戏是怎样的。我对打游戏也不感兴趣。可是我记得,他在班上强调过多次,也警告过多次,绝对不允许半夜翻墙外出网吧打游戏。
可那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孩子,“顶风作案”。有一次,他们半夜翻墙外出网吧打游戏,被甘老师和学校的几个领导当场抓住了。
第二天,我们的数学课变成了思政课。那几个半夜翻墙去网吧玩游戏的顽皮男孩子被罚了。他们几个面无表情,跪在讲台上,手里拿着杉木条,相互打手。那杉木上条上的针尖尖细细,戳到手上很痛的。甘老师特别生气,批评他们的声音很大,以这样的方式惩罚他们。我们全班都被吓呆了。
在甘老师的严格教育下,那几个顽皮男孩子改掉了坏毛病。初中毕业后,都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事件二:平等关怀
除了对我们严格,甘老师还总是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当时我们在镇上读书,我们班的同学有一部分来自镇上,有一部分来自乡下。我就是来自乡下的乡巴佬。我内向不爱说话,胆小害羞,看见老师会绕着走。
但是甘老师的心里却是有我的。有一次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他就蹲下身子,靠近我,他的眼睛跟我的眼睛一样高的位置,他看着黑板,轻轻问我:“你看黑板,看不看得到?”我说看得到。
甘老师这简单的一问,我却是记了一辈子,这是一位老师对一个内向、自卑、胆怯的农村孩子最平等的关怀。
我那天得到的这份关怀一直在记忆深处。这份关怀看似极小,但,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温暖着我。
我是多么感谢甘老师啊。初中三年里,他小心地呵护着我的成长,他从不对我生气,从没对我说过重话,从没误解过我。他给予我的只有鼓励、美好和温暖。
3
初中毕业后,我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没有考中专,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到了高中,我的新班主任老师姓袁,是位女老师,中等身材,四十岁上下年纪。她教我们政治,她的爱人教我们数学。她的女儿和侄女也在我们班。
因为命运的安排,我成了她的学生,那时,我并不知道我是幸运的。
事件一:严格与宽容
高一时,我感受着袁老师对我的关爱。高一刚开学不久时,有次自习课上,我跟前排的男生讲小话。袁老师从后门进来,看到了。她和气指出来,对我说:“自习课上不要说话。” 我怕挨骂,我撒谎了。我跟袁老师说我是问题目。袁老师居然相信了。不久之后,我才知道,前排男生的学习非常糟糕,他根本不可能教我做题。袁老师明显知道我在撒谎,但她宽容了我。只是,我心里愧疚,从此再也不敢在自习课上讲小话了。
事件二:贫穷与资助
还有一次,她把我叫去办公室,告诉我,我得到了一个贫困生资助名额。我很惊讶。这是我读书生涯中第一次接受资助,有点受宠若惊,如同天上掉下个馅饼一般。我手足无措地接受了资助。我回家把这件事跟父母也说了,我们一家对袁老师存着深深地感激。
事件三:与玉同学同桌
那时,我的同桌是玉同学,玉同学是班长,品学兼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玉同学同桌,我自然受其影响,学习上也不敢偷懒。我再次感受着袁老师对我的期待。
可是,高二分班之后,进入高三,我觉得袁老师不大搭理我了。渐渐地,我对她有了好些“责怪”。
事件四:被深深误解
高三时,有一次晚自习课上,我恰好坐在第四大组最后一排,靠近窗户。我的同桌林姓同学是走读生。她刚从家里走来班上。一进教室,她就喊热。她刚把窗户打开,坐在座位上。袁老师就从后门进教室了。她一进教室就看到了打开的窗户,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批评人。她指着我和林姓同学旁边的窗户在班上说:“天气这么冷打开窗户干什么?只会打开不会关上。打开窗户的肯定不是林姓同学……”我一听她这样讲话,我就觉得委屈极了。也没多想,我就对号入座。虽然袁老师没点名,我觉得袁老师心里想批评的就是我,我的眼泪顿时大颗大颗地流。我趴在桌上,把书竖在面前,任眼泪无声地流淌。那一个晚自习我什么书都看不进。我心里恨恨地想:我以后做老师绝不做像袁这样的老师!那时,内心自卑的我还认为袁老师有偏见,因为林姓同学是县城的,而我是农村的,我觉得袁老师不能平等待人。
事情的真相真的像十八九岁的我想的这样吗?现在我四五十岁了,也做了近二十年的老师了。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那时的袁老师正承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或者说,她正承受着巨大的被误解和委屈中。或者说,她曾经多次操心班上窗户没关上。或者说,因为窗户没被关上,她曾经被学校领导批评过。
我现在做老师了就非常理解她。清晰记得我做班主任时,有位校级领导一来到我们班上,就老是说我班哪里哪里有垃圾,哪里哪里要整改。我反感至极,但又无可奈何,我也会因为班上哪个孩子的座位底下有垃圾,而公开批评那个孩子。
如果袁老师知道,曾经因为一扇小小的窗户,我误解了她这么久。她一定会愕然。
而那时的我,心里延续着一向的内心自卑,内心也承受着高考的巨大压力。高一时我还在学校寄宿,因为我内心煎熬太多,睡不好觉,高二高三,我去了表姑妈家住。
我的父母一直是反对我读高中的。我的母亲好强泼辣勤奋聪慧,父亲病体懦弱懒惰蠢笨。母亲在长沙暮云镇做点小生意,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亲眼目睹了母亲因为我读高中低头垂泪的情景。我心里愧对母亲。可是,我已经交了高一的学费了,无法退了。
我心里觉得受了委屈之后,也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只会像林黛玉一样想入非非,暗暗垂泪。如果当时的我自信一点,阳光一点,把我当时的心里话告知袁老师。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事件五:渴望被谈心
高三第二学期,袁老师会在晚自习上频繁地叫同学去办公室谈心。我的同桌林姓同学,就被叫去好多次。而我,一次都没被叫去办公室谈心去。那时,上晚自习,我有一个很大的愿意,就是希望有一次,也能被袁老师疼爱地叫去她办公室,与她谈一次心,得到她的关爱。可是,真的一次都没有。我是多么失望啊。有一次,林姓同学刚从袁老师办公室出来,我听到袁老师又叫了另一个同学的名字,好像我的名字。我巴巴地问林姓同学,刚才袁老师是叫我对不对?林姓同学眨巴着眼睛回答我:“没有啊,你听错了吧?”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我心里的希望又一次落空。
由于父母反对我读高中,我心里愧对母亲。高中三年,我内心总是压抑的。读高中时,我似乎一直都没适应,在班上我很孤独,我不善于结交新朋友。那时,虽然我偶尔也会跟荣欣在一起玩,但我们在一起聊的总是快乐的事。而且,我一般都是听她聊她班上的开心事,她的朋友如何如何。我也会跟她说我的心事,但我内心的忧愁和焦虑太多。
到了高三,我尤其渴望被袁老师关注,我太需要了。但是我太乖巧,太安静了,太懂事,听话了,又太被动了,太自卑了。我隐藏得如此之好,袁老师终究没有发现我内心的渴望。
事件六:填志愿
在高三毕业填志愿的时候,我更是对袁老师误解颇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高考填志愿是考完后,在分数没出来前填志愿。也就说,我们填志愿时,高考分数还没出来,我们只能根据估分填志愿。
填志愿时,我并不知道怎么填。只好硬着头皮去问袁老师。袁老师也不问我高考考得怎么样,直接说:“妹子,你就填衡阳师院吧。”我一听,衡阳师院不是专科吗?而且是分数不怎么高的那类师范学校。听了袁老师的话,我顿时明白了,因为我高考前三次模拟考试都考得很不好,在班上估计三十多名去了吧。所以,袁老师认为我高考顶多考一个衡阳师院。
我决定不再去问袁老师了,我自己回到座位填志愿。我估算着我的高考分数,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上湖南最好的师范院校——湖南师范大学的线。我毫不犹豫地填了湖南师大。也没有告诉袁老师。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有了梦想,我想做老师。当时,我想做老师的心愿是如此强烈。填志愿时,面对一大堆专业,我不知道怎么填。我想着,学“教育学”肯定能做老师,于是我就填了“教育学”。
填志愿那年我已快二十岁。我无比单纯,没有见过世面。可是,我有自己的主见,我知道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对自己负责。
高考分数出来之后,我的估分与实际分数相差无几。我超过湖南师大分数线二十多分。那年高考的分数,是我高中三年考得最好的一次。我的分数应该进入了班级前十。我应该是班级的一匹黑马。
但是,填志愿这事,让我对袁老师有了更多的偏见:我觉得她完全不懂我,心里根本没我。
今天,我把我的心里话讲给她听,她肯定觉得冤枉极了。凭她多年的教学经验,一个文科孩子的模拟考基本代表了他的高考。像我这样的“反转”绝对是特例和稀少的。
回过头来看,我要为袁老师平反。我希望袁老师能接受并原谅作为孩子的我对她的种种记恨。作为成人和已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我,我对她有了很多很多的理解。
袁老师是真的在是竭尽全力教我们班的。现在,我做老师近二十年了,我太明白了。当一个老师把自己的女儿和侄女都放在自己班上的时候,她真的是倾注全部心血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因为这个班的班风和学风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她怎么能不费尽心思呢?
再者,对我而言,从初中以来,我的物理和化学一直是弱项。学文科对我来说更有优势。而袁老师带的班,就是文科班。现在我做老师了,再回头看这一切。我看得更清晰。学校从一开始就把我们班当作文科班,因此,在师资上,就是文科班配置。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安排。高二分班的时候,班上有些同学选择了读理科,去了其他班级。我则一直做袁老师的学生。
袁老师是非常辛苦的。作为女老师,她要做家务,管自己的孩子,她还得管我们。
记得那时,除了她的女儿跟我们同班,她还有一个在读小学的儿子。作为班主任,她晚上必须在办公室守着我们。记得有一次晚自习课上,她有点不高兴地跟我们诉苦:“我儿子现在一个人在家,没人陪,我得陪着你们。你们还不好好学……”
那时,不谙世事的我,心里会想:袁老师有点情绪化,她不高兴了,就拿我们出气。
其实,高中三年,这是她唯一的一次向我们诉苦。
现在想来,我做了近二十年老师,完全懂得做老师的极其艰辛。她做高中老师比我做小学老师更加艰难。她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得起床,带我们做操。白天一直守着我们。要么上课,要么改作业,要么找同学聊天。晚上十点要检查我们就寝。整整三年,除了短暂的寒暑假,天天如此。
我现在在想:袁老师那时有没有感冒的时候?有没有家里老人生病需要她照顾的时候?有没有她儿子不舒服需要她陪伴的时候?在家里,她有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与她的爱人发生口角而心里难受的时候?在工作中,她有没有被领导误解受委屈的时候……
我想,她心里一定有无数的苦闷和挣扎。但是,她都以乐观、智慧的心态轻松化解了。她总是精力充沛的,乐观爱笑的。
一个带两个娃的女老师去做高中班主任,有多难啊!
说实话,如果是我,要我去教高中,做高中班主任,我做不到像她那样十分之一好的。一位带两娃的女老师,既要管家里,又要当班主任,从早到晚都要守着学生,最主要的是,学校还问你要成绩。虽然那时袁老师的爱人也是老师,也可以帮她分担一部分家务和带娃的任务,但里里外外,基本是袁老师在操持。同样作为女老师的我,是能理解到她一些的,她是活得很难很难的。
但她又是坚强和了不起的。虽然她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但是,高中三年,绝大多数时候,她是乐观的,会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对班级极其负责任的。虽然她不能做到完美,不能关注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
虽然,作为学生,我们对她极其苛刻,我们希望她完美,我们希望她只爱我这一个。但是,回到现实,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任何一位老师都做不到的。
这就是一个好的女班主任老师的难,无论你多么尽力,你总是会被人怨恨,你总是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你总是不知不觉就得罪了人。做一个好的女班主任,真的难啊!
我花了好几天才写下一篇,我有很多顾忌,我怕我的文字不能更确切地表达我内心想表达的真实和客观,我怕伤害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怕歪曲了不完美的我的过去。我想了想,拖了又拖。终究,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泪眼婆娑中静静回味,缓缓写下,深深思念,默默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