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在《一座城池》里说过,人世间的事情莫过于此,用一个瞬间来喜欢一样东西,然后用多年时间来慢慢拷问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东西。书对我来说便是如此。
爱上书的确是一瞬间的事。也许是在襁褓中听到妈妈读书声时的酣然入梦,也许是接过爸爸送的《365夜》时的欢呼雀跃,也许是抱着《红楼梦》默默流泪时黯然神伤,儿时的我,因为有书香的熏陶,有书海的陪伴,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因缺少玩伴而无聊,从不知孤单寂寞为何物。看书不挑不拣,古今通吃,凡是带字的统统不放过,哪怕是老爸公文包里的《支部生活》都拿来走马观花。
多年后,早已过上饮食男女日子的我,偶尔会突然问起曾经的同学即现在的老公:诸多女同学中,你为何独独相中我?本以为会听到什么“貌美人好”之类的肉麻话,没想到此人在愣愣地想了一会儿以后说:“你那时候整天捧着武侠小说看,动不动还跟我讨论讨论桃谷六仙哪个更讨人喜欢,脖子后面有肉瘤的是沙通天还是灵智上人等白痴问题,我觉得你傻乎乎的,好骗。”话虽是玩笑话,却也不无道理。丈夫也爱看书,自然想找个爱读书的“红袖”来“添香”。看书多且杂,所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擅于聊天,两口子间总有话说,过日子啥时候都不冷场。偶有点小摩擦,大家就缄口不言,各抱一本书闷闷地看,看到拍案叫绝处又忍不住跟对方说说,想冷战都不可能。书,是家里的调味品,是生活的润滑剂;读书,让我顺利地遇见了爱情,又让我成功地守护着家庭。
看了多年的书也没动过笔,直到有了女儿后,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才开始慢慢地写点短文,有些稍好些的还能在报纸上登登。记得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收到了一位远在黑龙江八五七农场的老人寄来的信。信中说,他经常看到我发表在《莱钢日报》上的文章,很喜欢我的写作风格,希望我能给他寄些他没看过的文章。老人是离休老干部,已经年过八旬,我收到信后不敢怠慢,赶紧手写了回信,还把单位女子读书会结集印刷的《微笑着跋涉》和《随笔》两本书寄给了他。老人收到书后很高兴,随后的日子里,他隔三差五就寄些书和杂志给我看,有《北方人》杂志,有《北大荒人》文集,甚至还有《黑龙江日报》的副刊。老人在信中写道,“我通过看报,挑选了些副刊文章,这些都是黑龙江的作者和黑龙江的事,寄去供你开阔视野。望你抽时间多看书,多写出好的文章。”很难用语言表达我内心的感动,在网络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在遥远的地方,一位陌生的老人执着地用邮寄这种方式传递着对我的关注和期望。是书,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是书,让我遇见了这一段忘年奇缘。
为啥要读书?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读书于我,就像吃饭、上厕所一样,是一种简单但绝对不能缺少的需要,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对于女儿,我也从不刻意推荐书给她看,读书,本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是勉强不来的。果然,女儿在迷了一阵子漫画书、迷了一阵子网络小说之后,开始主动地去翻书架上的文学名著了。她会在看《简爱》时陷入遐想,在看龙应台的《目送》潸然泪下,在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时忍不住哈哈大笑,会在看过《三国演义》后一见到她外公就开始激烈地讨论……她一天天长大,因为读书,她开始谈吐有趣,开始豁然开朗,开始悠然心会,开始学会思考。而我呢?作为一个青春期少女的母亲,看着女儿的点滴变化,在和女儿分享读书的体会和心得的过程中,好像重走了一遍青春的心路,似乎遇见了年轻时的我。
书读多了,就会出现一个神奇的效果。就好比我们在大海里游泳,越游会觉得大海好辽阔、好深邃。读书也是此,越读越觉得世界好广阔,生活好丰富。就像作家池莉说的,人生只有一辈子,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几个一辈子。视野变大了,世面见多了,心胸自然也就开阔起来。心大了,事就小了。于是,不再计较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失,少一点浮躁,多一份从容,凡事尽人事,听天命,不为得不到的而伤怀,为收获的点滴而欢欣,珍惜手中握有的美好,对未来永远心存向往。读书,就这样让我遇见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平静安然的真实自己。
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享受生命,读书是如此有益又快乐的事。千年易往,惟书长存。遇见书,是我此生最幸运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