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本书感觉又回到了读应用心理学的那个时候,看完这段又回到起点重新去看了一遍,真的是一本很不好学的书,不禁感慨人与人的大脑还不是一般的差别,就算是出版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么“难”读。
读完了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马斯洛和孟子的观点好像,都相信:人性本善。你看:透过表层,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发现最基本的善良和尊严。当人们表现得不那么善良和正派时,那只是因为他们正在对压力和痛苦做出反应,或者因为安全、爱和自尊等基本人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怎么样才快乐?书上是这么说的:在匮乏性动机影响下工作,就像戴着有色的眼镜看世界,消除了它的影响,就像换上一副无色的眼镜。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基本匮乏性需要得到稳定的满足,他就能更加清晰地看世界,了解各个方面的现实。他也不会再受匮乏性动机驱使而对现实提出要求,或产生害怕或疑虑。因此,此人与自我、他人、世界的互动会变得更容易,也更会爱别人和欣赏别人,总而言之,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愉悦。
第三,了解是什么让他退缩?是什么在阻碍成长?哪里存在冲突?除了向前成长还能如何?为何对有些人而言向前成长如此艰难痛苦?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组力量。一组出于恐惧,紧紧依附安全和防御,留恋过去,倾向于后退,害怕脱离与母亲的子宫和乳房的原始联系,害怕冒险,害怕损害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组推动他向前,帮助他塑造完整、独特的自我,充分发挥所有能力,建立面对外在世界的信心,同时接受最深处、最真实的无意识自我。
第四,怎么快乐?才能有内驱力?人,甚至儿童,都必须为自己选择。别人不能频繁地替他选择,因为这样做会使他衰弱下去,失去自信,扰乱他在经验中察觉自己的内在快乐、自己的冲动、判断和感觉及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内化标准的能力。
第五,对儿童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怎么才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对儿童而言,安全是最基本、最具优势性的需要,远比独立和自我实现重要得多。如果成人强迫儿童在失去一个(较低级但较强烈)重要需要和另一个(较高级但较微弱)重要需要之间做出选择,他一定会选择安全,哪怕以放弃自我和成长为代价。我们应当只是提建议而极少强迫。我们必须充分准备,不仅要召唤他向前,还要尊重他后退舔舐伤口、恢复体力、在安全有利的位置审视情况,甚至在他后退到先前“低级”快乐主导的位置时也要表示尊重,如此,他才能重拾成长的勇气。
第六,为什么有些人吵架的时候把八辈子的架都吵了一遍。在相对比较健康的人身上,愤怒是回应性的(对目前情境的反应),而不是产生于过去的性格的累积。更确切地说,它是对当下真实事物的有效反应,例如,对不公平、遭受剥削或攻击的有效反应,而不是很久以前别人犯的错而现在错误地、无效地把报复宣泄到清白的旁观者身上。健康的攻击行为采取个人力量和自我肯定的形式。不健康的人、不幸的人或被剥削者的攻击行为更易于呈现出恶意、施虐、盲目的破坏、控制和残酷的味道。
第七,为什么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的家庭,孩子之间的关系不那么融洽呢?手足之争起因于孩子想独占父母的爱。缺乏爱的行为可能起因于孩子式的对爱的看法。
第八,一名教师、一种文化不能创造一个人。不能把爱的能力、求知欲、哲理性思维或推理、象征化、创造性等灌输到一个人的体内,而是允许、促进、激励、帮助尚处于雏形的存在变成真实实际的存在。
总之,这是一本需要多读几遍的书,一本越看有味道,需要细细的去品味的书,可以让很多人豁朗开朗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