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
悼念一位作家是不是一定要阅读他的作品?

悼念一位作家是不是一定要阅读他的作品?

作者: 静硕之 | 来源:发表于2016-05-26 17:24 被阅读78次
    一天之内,杨绛去世新闻成为热搜第一。

    昨天,杨绛去世了,享年105岁。

    下午,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预感这肯定是个爆炸性的新闻,但老人家好像说过不希望自己的去世成为新闻,但是已经长期没有拿到全国性热点的媒体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个爆点呢?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只读过钱钟书的《围城》和杨绛的《我们仨》),好奇媒体都会说写什么,于是网上一搜,看见了类似“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一百岁感言”等等,大多是旧闻新说,一下子成为了热门搜索第一。

    不希望去世成为希望的杨绛还被无良媒体制造出假新闻,“一百岁感言”被戳穿后成众矢之的。

    被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的杨绛先生,多了千万网友的悼念,千万的蜡烛一同与杨绛去了天堂,普通人悼念她,文学家悼念她,懂她的人悼念,不懂她的人也悼念她。

    朋友圈清一色的刷屏激怒了一些文艺青年,《你的问题在于读得书太少,而点得蜡烛太多》这样的题目就是文艺青年“讨伐”一些明明不知道杨绛是谁,却跟风悼念的群氓。

    反对跟风悼念杨绛的人有些话说得挺对,不必对一个刚刚逝去的人刻意抬高,以“最”来形容,其实反衬了评价人认识的匮乏,因为不了解杨绛,因为词穷,所以才对她赋予如此高的评价和追崇。

    杨绛是民国那个文化辉煌时期过来的人,又带有钱钟书的光芒,加上自己的才华横溢,顶着高龄活到了现在,不得不说本身就是一个新闻点,所以我们都会关注她。

    有些人跟风悼念确实有故意抬高逼格的嫌疑,悼念文化人能显示自己的逼格,但只通过点蜡烛、转发一百岁感言的笔迹和借助杨绛所写的鸡汤文,其实反而显得很low。

    但话说回来,在这个网络时代,自己一个不小心的动作就被别人鄙视,像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想悼念下曾经喜欢的作家,较真的人可能过来骂:只是读了个《我们仨》,还敢悼念杨绛?

    因为她不想自己的去世成为新闻,我选择了在心里悼念,而看到那么多人替我悼念,我心里觉得这也是件好事。

    105岁的高龄,对于杨绛老说,她的仙逝是幸福的,我为她感到高兴。

    其实,我也是才知道,原来杨绛还被成为戏剧家,她曾写过舞台剧的。大多数新闻报道都是些杨绛的生平纪事,包括一些生活琐事,显得非常有趣。我觉得她是个很会生活的女人,家务活无所不能,在生活上是她总是照顾钱钟书,钱钟书的冷幽默也是她首先领略而捧腹大笑。

    包括《我们仨》,少了些文人傲气,多了些老百姓的生活气息,不得不说很讨人喜欢。《我们仨》让我喜欢上了杨绛的文字,往事细节让我喜欢上了杨绛的生活方式,还有羡慕她与钱钟书的爱情。

    要说悼念,只有区区一本《我们仨》算得了什么呢?可是我挺喜欢她,就是那种很肤浅的喜欢,没有刻意要研究深透,可以吗?

    再者,是不是悼念一位作家就一定要阅读过她的作品呢?一位我们认识但不熟识的学者,在听到她的离世时,反应冷漠是正常的吗?我觉得也不必太过上纲上线。

    如果马克思诞辰日,我们普通人都不要去纪念他老人家了,因为我们连《资本论》都没读过。

    一个人除了作品,更多的是个人魅力,让读者喜欢。如果我们连他的人格都不喜欢,大概也不会喜欢他的作品吧。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如何评价杨绛”,一些“自以为是”的网友对她进行了貌似深度的评价,其中还有些小有名气的作家。这个节骨眼上,这下子又要遭到谴责了,“你凭什么可以评价一个著名作家?”

    评价一个人的话,把话说全说圆太难了,弄不好被扣帽子,但是有些人还是说了,写了,不得不说有勇气。

    又不是权威发布,我们可以对对方的评价表示不赞同,至于有没有资格,你说没有资格,那就问为什么就不能有资格呢?

    作家走了,就让她安安心心地走吧,但是搞出这么多小摩擦,杨绛老人也是觉得醉了(好吧,是我觉得)。

    我们不刷屏,我们不悼念,我们只在心里默念,也是一种不错的纪念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悼念一位作家是不是一定要阅读他的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vt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