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从现代边缘坠落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朝代,儒、道、佛三个宗教都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唐朝皇帝由于把自己的李姓追溯到了老子,道教受到了优待。
道教对唐朝影响最大的在于文学,唐代文人的想象力,大都来自道教的熏陶。
玄奘去印度取经,试图将理论更加完善的唯识宗发扬光大。但中国人并不喜欢印度哲学过于繁杂的思辨,反而更加本土化的三大总——天台宗、严华宗和禅宗,在唐代大行其道。
到了晚唐,人们反思三教竞争带来的思想不统一,以韩愈未收的儒学学者重新推动儒教的回归。
在宋代结出了硕果,中国哲学再次回归同意,最活跃的时代过去了。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脱钩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徒还在学习外来文明,到了唐代,就已经开始创造自己的经文了。
一个宗教、一种文化,并没有所谓的纯正一说,当他们飘到哪里,就再是在哪里发根生芽,产出独特性。
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恰好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作为空壳的儒教
唐代之所以仍然把儒教经典作为统治的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历史原因。
唐朝继承了隋朝制度,隋朝继承了北周的制度,北周继承了北魏的制度,北魏建立制度时,认为佛教和道教都无法取到儒教对于社会的管理功能,虽然在皇帝的信仰上已经多元化了,但在社会组织上仍然采用了儒教的那一套。
唐代皇帝意识到,儒教可以维系政治结构,但仅仅在儒教内部,很难产生足够的治国人才,于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多样化了。
如此而来,儒教反而被边缘化了。
本土佛教的兴盛
汉地佛教的三个共识:
- 万物都是苦,要摆脱这种苦,需要理解万物都是空(万物皆空);
- 人们修行不再是为了秀解脱道,而是为了修行菩提道;
- 顿悟可以打开佛性;
由于汉儒制定了一套不需要思维的宗教体系,中国成了一个不擅长逻辑思维的民族。
所以,禅宗为了适应这个民族,将思辨的地方尽量去除,将禅宗又退回到如何玄学一样,只依靠少数概念就能运转的体系之中。事实证明,对于中国人,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向老子认亲的王朝
唐代对待道教,由于姓氏的特殊性,导致是有些偏向的。
唐高祖时期,定立的次序是:道教、儒教、佛教;
唐代思想的现代萌芽
佛教给了唐代思辨的武器,道教给了人们想象力,儒教则保持了一定的社会稳定性。
回归孔夫子
唐代最大的问题在于财政结构的失败,唐朝一直无法征收足够的税收来养活官僚机构。
从韩愈开始的“古文运动”,在唐宋八大家的提倡之下,人们的文章风气大变,变得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也就造就了中国文化从韵文时代到散文时代的过度。
古文运动后,人们逐渐也接受了回归儒教的理念,社会风气开始封闭。
中庸: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皇帝缺钱找佛祖
唐武宗,灭佛运动。
后世,周世总也发动了灭佛行动。
两次灭佛之后,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引领作用彻底终结。佛教,纳入了政府的控制之中,思想对于佛教来说,已经变得不是重点。佛道的衰落,导致中国再次回到儒教主导的轨道上。
中央帝国对思想的控制再次成为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