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乡党篇》|| 人情的来往

《论语•乡党篇》|| 人情的来往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3-06-12 23:19 被阅读0次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意:
孔子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孔子派人到外乡去问候朋友,总是先拜两次然后送人上路。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意: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试服。”


这两章感觉应该合在一起来看,有来有往,一来一往间细微的差别。

孔子托人问候外地的朋友,过去捎个信实际上也是很难完成的一件事,特别在世事动荡的年代。人还在不在原住址,是否安康都是问题,要捎个问候实在也不是一件一辄而就的事情。

所以孔子对捎信的人一拜再拜,一固然是对受托之人的谢意,二来也是对友人的挂念与敬重。

这样一想,现在多幸福,想说话了随手就是电话各种社交平台,想见到人了有各种视频,通讯发达,交通也便利,坐上飞机再远的距离也不是问题。当然也会少了那种“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的那种浪漫与意境。

而孔子很容易就让人感知到他的诚心与敬意,这种人际关系让人感觉舒适。

而接受到别人的礼物,还是尊者赐,一般都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激。孔子很实在,他一方面表示感激,另一方面表示这药材我也不是十分精通,于己究竟有利还是害也不得而知,所以是不能服用的。除非找专业人士来鉴定过后才敢决定它的用途。

坦诚、直白。真诚做自己,活得真实而洒脱。这样的人相处起来,真实自然,不会有任何顾忌与疑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确定也就是不确定。真正做到了君子坦荡荡。

不过现实社会中如果真这么直白,不是在家庭中或者是非常熟悉的朋友间,想必会被认为是一点儿人情世故也不懂,下对方面子的感觉了。

而孔子所以做的坦然,一方面他站到了这样的位置,本身就是一种礼仪的典范,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另外他也是个非常灵活机动的人,对不同的人他也是有不同的应对之法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乡党篇》|| 人情的来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xx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