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希阿荣博堪布,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
由于现代生活的巨变和自身生活视角的限制,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迷茫痛苦压抑中,上师从“苦”入手,用精炼简洁的语言阐释精妙的佛法,把我们一点点带入佛法世界里。
一般人听到佛法,立马就会有艰涩难懂之感,但是上师的这两本书却让我们犹如春风拂面,喜乐非常。
一、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苦开始的。四法印之一就是讲诸漏皆苦,所有的东西都是苦的。
佛经把苦分为三种: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是指一般人都认为的痛苦,比如切菜把手指割破了。
变苦指所有的快乐或者美好的事情都会最后变成痛苦,比如谈恋爱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失恋了就会很痛苦。
行苦指人们生活在轮回的惯性里的不圆满和不稳定。身心受到业力的牵引,被种种痛苦和烦恼所束缚。
具体到生活中又分为八大苦,分别是生、老、病、死以及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把事情都归结为苦的呢,那喜乐呢,我明明就觉得有些事情很开心。
其实喜乐和苦本来就是人的感受,如果我们认为这是苦的,那就是苦的,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喜乐,那么我们的感受就是喜乐,两者就是因果关系,喜乐是苦的因,苦是喜乐的果。
有人又说了,佛教老是说苦是不是太悲观了?
佛教讲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是一种悲观的想法,实则不然,很多人面对痛苦要么是逃避,要么是对抗,这样就会把自己沉浸在这种种不平的情绪里,如果承认生活是苦的,我们就会把精力转向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
次第花开二、克服恐惧
佛陀说,产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和对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万事万物皆因因缘而生灭,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
四法印之一就讲说诸行无常,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而不具有自性的我们往往认为事情是不会变化的,一旦事情发生改变,我们就会痛苦和恐惧。
人们都是讨厌无常的,因为无常总是在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无我”的,事物全都是因因缘而生灭。
人们往往认为是无常带来的痛苦,实际上造成我们痛苦的是对无常的抗拒和恐惧。
如何克服我们的恐惧呢?
克服恐惧有两种方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我们恐惧无常的原因。
经常的观察自己和周围就会发现无常时时刻刻都发生着,一旦了解无常的出现,我们就不再会为增长的体重和皱纹而痛苦,因为不是只有我们在衰老,不是只有我们在苦恼。
三、 自律
堪布说:修行其实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体验或者某种超长的功能。
修行修养的是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调整自身的行为让其他生命感觉到安适和喜乐。
所以说修行修养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为其他人着想,二是为此采取的转变行动。
要想为他人着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律,所以说自律是修行的第一步。
而自律的第一步就是觉察,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念活动,不让自己处在毫无意义的想象中。
自律的动机是为他人着想,不让他人受苦,所以自律的目的也就是:不伤害。
四、人身难得
特别喜欢佛经上的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讲“三千大千世界多的水里生活着一只盲龟,这只盲龟,这只盲龟每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一只有小孔的木铎,浮上海面的盲龟恰好钻进孔里的机会都要比我们投身为人的机会大”。
由此可见,我们投身为人概率是小之又小。
作为人,我们不用像恶鬼畜牲一样时时活在痛苦愚痴之中,也不用像天人那样没有善恶念之分而失去解脱的机会。
我们既有修行解脱的机会,也有获得解脱的法门,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接触和修行佛法的意义,努力获取解脱。
五、安乐
什么是安乐?
说到底安乐就是一种感受,痛苦消失就是快乐。放下执着就会安乐。
什么是执着?
产生痛苦的原因源于“我执”和“法执”,就是对自我和外物的执着。
怎样才能放下?
放下是指对已有的不执着,对没有的不希求。
安住在负面情绪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出来,另外承认事物产生自然规律和痛苦的普遍性也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放松下来。
如果把快乐建立在对外求驰上,就会像和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就越不满足。
六、无分别心
无分别心是佛法上最被误解的概念之一,因为我们所理解的无分别心是指不辨善恶和美丑。
佛法中讲不分别是说胜义谛法界本性非伺察寻思之心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证到,思维不到。
圣者菩萨在入根本慧定时,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分别心不起;出定后,虽知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依然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精进积累福慧资粮。
而我们普通人的不分别指:减少贪婪、嫉妒、嗔恨、欺骗等分别念。
而凡夫修行者修行不分别指在禅修中的安住修和对保持对空性的基本见解,在此基础上达到圣者菩萨的不分别。
透过佛法看世界七、空性
之前提到不分别是要保持对空性的基本见解,那什么是空性?
空性是一个比较玄的概念,因为有人理解为如果善是空,恶是空,“我”是空,所有的都是空,那么是不是我可以随心所欲,什么都不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因为这到头来都没用呀,其实这是对佛法空性的误解,这个误解就会把我们带入对佛法的邪执,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怎样正确的看待空性?
堪布讲空性是现象的本质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
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假合而成,没有恒常性和固有性。但是往往大家都会陷入对“我”的执着,对物品的执着。
比如说“我”,什么是“我”,是的“我”骨头,“我”的血液还是“我”的思想,如果是骨头,那么当“我”截肢了,那到底还是不是“我”,如果我输了别人的血,那还是不是“我”,思想,思想一直都在变,思想游来游去,那到底哪个东西是“我”,“我”是建立在身心组合体上的一个概念,这些东西都是为缘而生,互为缘起,才构成了“我”。所以一旦懂得缘起,就会理解空性。
希阿荣博堪布结语:佛法并不是一种神秘的经验,它只是给了我们对生命理解和生活的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脱离生活的痛苦和愚昧,做自己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