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人生在世上,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张爱玲
张爱玲4岁,张子静3岁时,张家发生了影响兄妹俩一生的深远事情。
张廷重的放纵无羁,黄逸梵的负气出走,让两个孩子从此像晴天里断线的风筝,天空再广,天空再蓝,什么都是浮云罢了。没有绳牵的线,没有心系的人,没有亲人疼爱的孩子,浮萍一般,注定一生漂泊流浪。
一掬明月终究是镜花水月中。
黄逸梵是心高气傲之人,对于丈夫的不忠,放荡不收敛,以及不思进取的遗少习气,这些诸多不满和怨恨,终究还是爆发在了台金童玉女的结合只不过是传说而已。对于传统的婚姻,像两家这样的门楣缔结的姻缘,加上亲上加亲,原本在旧式社会里是不会有更多问题的,牢固、稳定。然而,自诩也是有新派作风和新派思想的张廷重,其作风和行为实则全然是继承了父亲张佩纶的因子。才不及祖上,德不及先人,但是,上辈有的所有坏习性倒是一件不落地捡了个全。这就是张廷重,一个喜欢享乐,不受拘束,任意其行的公子哥。
而黄逸梵则不同,她崇尚自由,推崇西洋文化,有自己的新式思潮,不甘于做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要冲破这一坡坎,她想做中国的“娜拉”,她要走出去。或者,她已经在这个家庭中看不到希望和曙光,与她的理想和追求大相径庭了。尽管,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在她看来,自己的人生追求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只活一回,为什么不为自己活呢?
在矛盾的白热化胶着中,小姑子留学的好消息给了这个嫂子一道最为亮丽的曙光。黄逸梵决定以监护陪伴的身份与张茂渊同渡西洋。
在当时社会看来,这该多么的震撼,一个有夫有子女的妇人要离家万里之外,不管不顾家庭,该是什么情况?倒是有新派的人物颇为赞赏,称其新时期的解放女性,很了不起。
张爱玲对母亲的出走作何感想呢?
黄逸梵离开时,张爱玲4岁。到底是母亲,没有母亲不疼爱孩子的。黄逸梵心生不舍,临别时伏在床上痛哭,佣人几次催促,她依旧哭,作听不见。佣人将张爱玲抱至床前一同催,更哭得伤离,似乎一辈子的委屈和不舍,今日一并还了相亲相爱的所有人。终究是不忍。
张爱玲没哭。后来她自己回忆说:“最初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早就不在那里了。”张爱玲的所谓“薄情”,也许就是这么一日复一日练就的。
母亲走后,父亲的生活简直上了天般的快乐。
姨太太便这样进了门。肆无忌惮地走进张家大院,尽管族人多有极力劝阻和捶胸顿足的惋惜,这位公子哥儿依旧我行我素。之前的张廷重,在张爱玲心中,还是有很多值得依恋的尊崇形象。父亲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情也好,常常端了文人的架子,在家中赋诗、念文、作字。张爱玲是喜欢这样的父亲的,父亲对她也喜欢,张爱玲聪慧,识字认图皆有极高的悟性,少年天才是不愧于其称号的。因此,如此令人满意的女儿,张廷重倒没有认为是女子而有所懈怠其发展,对孩子的影响浸染,最初的人文环境,张爱玲是得其父亲好处的。后来专门请了先生教育两个孩子是自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