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记年少悸动——记少时所见传统传承
文/星辰
时光催人老,漂泊几载,方记家乡好。
一、清香滋味,沁人心脾
青石板阶上,低矮的小平房,灰黑的瓦砾,斑驳的花墙,绿莹莹的爬山虎掩映着老巷,老伯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载着两个厚重木桶,在落日余晖下更显古朴韵味。
“豆腐花——卖豆腐花喽——”时断时续的吆喝声渐渐清晰,儿时的我,每每听到,便会攥着零钱,屁颠屁颠跑到门外,连鞋都来不及穿,只顾招手:“老伯,我要!”。
老伯一溜烟儿停下,乐呵呵道:“呦,是你啊!”他移开木桶盖,小心翼翼掀掉豆腐花上的布。
在腾腾热气中,但见奶白色的豆腐花一瓢瓢的“滑”到碗里,白糖簌簌洒落,一阵淡雅清香随即氤氲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是茉莉花的味道!”
“小鬼头,鼻子还挺灵的。”老伯笑,把豆腐花给搅碎,碗中豆腐如碎花似的散开。我接过,舀起一勺,含在嘴里,甜味铺散开来,便仿佛置身于奶白色的世界。在我满足的笑容里,老伯蹬着车驶向远方。
长大的我渐渐淡却了儿时记忆,老伯每一次在家门口的短暂停留,我心无波澜。但偶然一天,吆喝声突然闯进我正出神的大脑,我与老伯的眼神碰撞,熟悉感涌上心头,我下意识地招了招手,走了出去。老伯头上已缀满霜花,皱纹漫过了眼角,动作却依旧行云流水——掀开,舀起,洒下,搅碎。
豆腐花的奶白色瞬间激活了我的记忆。一勺入口,那熟悉的茉莉花香刺激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儿时对美食的记忆潮水般涌来,眼前还是记忆中的奶白色。待回过神来,老伯早已远去,我大喊:“老伯,好吃!”他转过头,朝我笑了笑。
二、手工潮绣,美之享受
雨水拜访过后,我收起伞,缓缓地穿行于龙湖古寨的街头巷尾之中,享受雨后的静谧,向远处望去,原本混浊不堪的天空因为雨水的冲刷显得干净清爽,纵横交错的小径穿梭在每个院落,它们的姿态与轮廓在雨后清晰可寻。
走近仔细一瞧,石墙上竟布满了成片的新绿,给人一种强盛而浓烈的生机盎然之感,雨水滋润后更加鲜嫩。几朵不知名的素色小花悄然落地生根,绽放着它别致的美,尽显其清丽淡雅。石板的裂缝中也冒出星星点点的苔藓,远远望去绿意盎然,处处生机。
忽然,耳畔响起阵阵银铃般的谈笑声,闯进了这片质朴的世界,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我抬头瞧个究竟,原是绣娘趁着雨后的清凉在咱家门口放上绣架,摆上绣品,继续着她未完成的绣作。她们穿着红色布鞋,碎花的衣裙,高高束起的头发,在绣架端坐着,熟练地穿针走线,针起针落间时不时与其他绣娘说说笑笑,在绸面上编织属于她们心中的美丽和雀跃。
在这份自然纯净结合着女子曼妙的境地之中,极易忘却时间的流逝。地面上的水逐渐凝聚成一个个小水洼。绣娘正洗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白色的绸缎,加上简单的图案,五颜六色的丝线,在手中花针的勾织下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绣作便呈现在眼前。绸缎上的花,清新灵动,像极了墙上的小花,那股与生俱来的干净素雅浸润其中,缠绕在旁的叶子各具形态,柔软细腻,一阵风吹过簌簌作响。
浸润在悠悠岁月的潮绣,藏匿着一根针,针起针落间沉淀出它的美。温柔贤油的潮州绣娘,以缎为纸,以针为线,以绒为色,绘出锦绣年华,绣出心灵之悸。
三、英歌之舞,心灵之悸
“叔叔,带我去看英歌舞好不好?”
七岁的我是叔叔的小跟屁虫,叔叔走到哪,我准会跟着,就怕一跟丢,我错过一场盛会。叔叔是村里英歌舞的主要队员之一,每当看到叔叔舞动的身姿的时候,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油然而生。他其实并不雄壮,远远看着还很青涩,但是只要一拿起舞捶,立马变了一个样,被阳光晒得发黑的脸透着一股子认真坚毅,颇有“万夫莫开”的架势。
在村里,表演英歌舞的人员都被看成是英雄、吉祥的象征。当时的我跟在叔叔旁边能收获很多的糖果和饼干,小小的身子穿梭于训练场、表演场地之间,左摸摸,右看看,打打闹闹,有时偷偷地拿起叔叔的舞槌,敲几下,声音清脆响亮,煞是好听,余韵不止。
常说舞槌是英歌舞者的命,一对舞槌在他们手中能幻化出千种音符,舞出万千颜色,传递万种意蕴。一把把舞槌奏出的音乐,一个个身姿跃出的舞蹈,一次次变换现出的故事,英歌舞舞动时喷薄而出的青春的气息,舞动的青春,不仅带给我是心灵上的享受,更是灵魂深处一阵阵地悸动。
“锵锵锵,锵锵锵!”“哈嘿!“锣鼓声、棒槌声敲打出有力、富有节奏感的音律划破夜空的宁静,这是英歌舞表演开始的前奏。而我,早已搬好凳子坐在前排,只见表演场上一个个年轻的脸庞都变了样,画着各式各样的脸谱,与京剧脸谱颇为相似,红脸代表耿直忠义、蓝脸代表肃穆威严、黑脸代表刚毅勇猛,根据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而定,服饰都为古代装扮,头扎武士巾,手持舞槌,气势豪迈。
表演开始,刚毅、矫健的英武男儿在场上飞来飞去,动作灵活,铿锵有力,一根根棍子在舞者手上灵活地转动,尽显“中国功夫”,“掠蛇者”在场上灵活穿梭,步伐矫健,时而快走,时而挥舞,时而跳跃……短短几分钟,场上出现万千身影,木制的“蛇”仿佛在他手上就像活了一样,灵动滑溜地上蹿下跳,忽左忽右,舞蹈技艺高超。一位位舞者一次次拳术对打、单打、过胯、棍击抢刺,刀光剑影,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棍声、鼓声、呐喊声中展现英雄本色、淋漓酣畅表现自我,短短几分钟一个一个情节便显露眼前,下山大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庆欢团圆。
舞槌上下左右对击,击出一方气势,击出青春的火花,击出英雄的本色。他们的舞动动作是那么迅猛有力、阳刚霸气,舞姿是那么刚劲奔放、雄浑粗犷,述说的情节是那么豪迈刚烈,引人入胜,身法、槌法、阵法无不带给人美与力量的享受。在背后,锣鼓队也不能被忽视,只见梁山泊义军之首的“宋江”扛着“替天行道”和“除恶扶正“的旗帜击打着鼓面,与舞蹈相互交和,续写英雄赞歌。
叔叔一提到英歌舞,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对自己的要求是,“你必须不断进步,不然就会被赶上”,一闲下来,就会拿起舞槌在家里练,苦练身法,找准节拍。
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常常问叔叔:“叔叔,你为什么要一直舞呢?”
“囡囡,我这是三天不练就手痒,摸着舞槌,听着声音,我就打心里开心。”叔叔摸了摸头,憨憨地笑着回答。
“那你会一直跳吗?“
“当然,这是老祖宗传承的东西,可得一直一直跳下去呢,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呢,可不能废了!“
“为什么呢?”
“小孩子家家的,别问那么多为什么,等你长大就懂了。囡囡,英歌舞,这是叔叔我这一生最喜欢的、最坚持的事了,等你长大了,可别忘了它呀!”
七岁的我,尚不懂叔叔话里的意思,随着年岁的增长,稍稍品味出一点意蕴来。回望叔叔,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却仍在坚持当初的志向,用棒槌诉说故事,用舞姿表现精彩,用行动传承未来。舞蹈——英歌舞是叔叔匆匆岁月中浓墨重彩的一划,在这个舞中,舞出了叔叔的青春,舞出了叔叔的年华,舞出了叔叔的愿望,更舞出了传承的期待。
现在的我,在午夜梦回之时,多想再品尝一次香甜的茉莉豆腐花,多想再观摩一次绣娘的手巧,多想再看一次英歌舞,再体会一次舞动时喷薄而出的阳光青春、刚强遒劲带给我心灵的悸动……
微信公众号【望书归】同步更新,我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你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