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
一位爸爸白天上班时被领导批评,扣了奖金,想到家庭经济状况,压力很大。下班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有一题怎么教孩子都不理解,情绪一下子爆发了,于是骂孩子:“真笨!猪脑子!”
一位妈妈白天独自一人带孩子,还要做家务,身心俱疲。
傍晚,孩子还要拉着妈妈出去玩,一直哭闹,妈妈忍不住发火,开始指责孩子:“出去玩什么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留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家长负面情绪的来源,只是触发情绪的“导火索”,却因为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迫成为“出气筒”,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就像樊登老师所说:
“父母骂孩子90%都是在迁怒,是将自己的挫败感、无能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迁怒到对面这个孩子身上。”
作为家长,除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难免会有控制不住情绪、没有精力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刻,这很正常。
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对孩子诚实,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控制好情绪、精力有限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对孩子反倒影响不大。
孩子会意识到:这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的错。
比如:
“爸爸今天工作不太顺心,心情不好。”
“妈妈现在有点累,没有体力再陪你出去玩了。”
诚实地告诉孩子真实原因,孩子会逐渐明白:
父母也有没做好、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学会接受“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败感,触碰到真实的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家长向孩子展现真实的自己,袒露脆弱,也会加深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学会理解父母的感受,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在《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父母》书中,也有个例子:
一位母亲因工作问题非常烦心,这时女儿哭哭啼啼来找她玩。
一般的父母,大概率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但这位母亲没有这样做。
她认真地对孩子说:
“萨丽,妈妈现在很不耐烦,心情不好,但这不是你的错,我在跟办公室的人生气,这事太烦了,我得好好想一想。”
听到这一番话,孩子立刻收起了情绪,向母亲做个鬼脸,之后就主动回屋了,没有继续烦她。
然而大多数家长,却像上文所举的例子那样,选择了最不恰当、最伤害孩子的做法,拒绝承认自己的不足,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潜台词是:
“我之所以发脾气,就是因为你笨、不懂事、提出不合理要求。”
弱小的孩子,会全盘接受这些指责,以为父母的情绪都是自己造成的,从而感到内疚、羞愧,甚至自我否定。
因此,在发脾气这件事上,家长可以不完美,但要学会诚实,懂得思考情绪的来源,不把责任归咎于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