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省作家协会消息,著名作家、《苦菜花》作者冯德英1月17日晨因病逝世,享年86岁。遵从冯德英同志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冯德英的代表作《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系列出版50年来,先后被翻译成10种文字畅销1000万册,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话剧、吕剧、评剧、越剧、评弹等。其中《苦菜花》里的《春潮》曾被编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影响几代人。
着实说,获悉此讯,笔者的眼泪立刻扑簌簌流淌不止,真的。那既非本家,又非亲眷,为何这般动情呢?说来也简单,《苦菜花》是儿童时笔者读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彼时的如痴如醉,在煤油灯下疯读的情形,至今回忆起来犹在眼前。此刻正在敲打键盘的这个半老男人,自幼学习成绩出色,语文成绩尤其优秀,大学毕业后直到退休的近四十年里一直在一所专科院校里教授语文。这一辈子,你敢说与作家冯德英及其这部成名作《苦菜花》没关系?
“三花”里的另外两部《迎春花》《山菊花》之出版比起《苦菜花》要晚得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这也是导致笔者至今未读过《迎春花》《山菊花》的缘故吧。世上的许多事儿就像男女姻缘,相遇和错过,那都是命。
据冯德英文学馆介绍,冯德英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入解放区抗战小学,9岁当儿童团长,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空军某部报务员、电台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等职,1959年调至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任专职创作员,1980年转业回山东工作,历任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
冯德英1953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1958年1月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苦菜花》,从此走上专业创作道路,成为部队的专职作家。作品被译为俄、日、英、朝、越、蒙、罗等多国文字出版。《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系列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已成为山东区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苦菜花》被称为中国版的高尔基《母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据冯德英生前介绍,创作《苦菜花》时,他1953年开始酝酿、构思,到1955年写成初稿。同年秋天,他把一大包稿子寄给北京解放军总政文化部。这一等便是一年多!最终,《苦菜花》初版于1958年1月面世,当时他22岁。据冯德英回忆,《苦菜花》初版发行了有200万左右。第一笔稿费有8000元,他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烈属。由于小说的成功,空军党委给他立了一等功。1958年当选“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周总理接见时对他说,不要全捐了,稿费还是应该留一点嘛,你那么瘦。他当时只有102斤。
谈及“三花”系列作品,冯德英曾称,这三部长篇小说相互之间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和瓜葛,是独立成书的。但三部小说都是描写山东半岛胶东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时代的连贯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结合紧密,书名都是“花”字,又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如此便是“三花”的由来。
为纪念冯德英的文学成就,以冯德英本人命名的“冯德英文学馆”于2008年9月20日在乳山正式揭牌,文学馆收藏、展出冯德英创作生涯中的相关资料,以及各个版本的出版作品。
冯德英大约于20世纪90年代来青岛定居,过着低调的生活,很少接受媒体采访。青岛市作协主席高建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冯德英的去世,对青岛、对全国的文学创作都是一大损失。”
冯德英的老友赵钧波说,冯老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艺术化的胶东革命史。无论是《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还是《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他的创作始终与家乡乳山有割舍不断的情缘。“他也带着胶东人这种对生活的执着,到空军部队去体验,完成了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交代的创作任务,写出了电影剧本《女飞行员》,报纸一连刊登了七个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