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弃
丢弃
放弃
离弃
遗弃
一下子看见这么多“弃”字,心情是不是一瞬间就DOWN(低落或者差的意思)到爆?甚至出现了密集恐惧症?
我们每个人都讨厌“弃”,却也在逃避“弃”,拿“弃”没有办法。
最近几年,“断舍离”愈加风行了起来。每个人似乎都在大刀阔斧地在与旧物、旧情做着告别,声势浩大,有十足仪式感。譬如,朋友圈见证全过程。
很累了。
不喜欢了。
无法承受了。
坚持不下去了。
所以,不如就这样吧,BYE~BYE~BYE,眼不见为净。
适度念旧,会使我们整个人看起来柔软和温情,但,深陷到不可自拔,便是无边无际的忧伤,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有个程序员朋友说:“删除有两种,一种是物理删除,一种就是逻辑删除...”。
对,他只说了这么多,言外之意就是“要杀要剐随你便”。
物理删除并不难,对那些已经不再重要、没有用处的东西毁尸灭迹就好了呀。
断舍离的时候,我常常秉承一个原则:可有可无的东西?可无!
于是,潇洒得头也不回。
但逻辑删除很难,因为我们不可能像抽脂一样简单地抽取我们的记忆。
常常忘记,忘记,忘了又记,突然会想起一个人、一段情,只需要一句歌词、一个镜头就可以,然后自己对自己“呵呵”无语,风中凌乱,吹干莫名其妙的那滴泪。
在告别了上一段恋情后,我清理了很多旧物,但轮到日记本的时候,手足无措。最后,是闺蜜见义勇为,拿走了它们,说“我帮你收着吧,以后老了还能翻翻”。
嗯,自此安心。
我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只是学会了安放,然后转身继续面对眼前的生活。
前两天看了一场展出,名为“废弃的景观”,是法国艺术家埃利斯和四十名志愿者用四万张废弃的光碟拼搭出的沙丘造型景观。光碟由“征集捐赠”获得,一张张光碟,承载了某某某曾喜爱的歌曲,某某某曾珍藏的影像......不论于它们的主人而言它们有多么重要,但此刻,它们不是在垃圾场等待回收处理,而是全都静静地在那里,紧密挨在一起,在筒灯下折射出奇幻好看的光彩。展览方工作人员说,他们正在与相关部门联络,寻找一块儿空地,待到展览结束后,变将此次展出的作品搬迁过去,成为城市雕塑的日常一角,它们自此有了新的安身之所。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也许并非刻意遗忘,而是找到一个通道。走出去是明天蔚蓝的晴空,不小心回去了也不再纠缠。这个通道,明确一点说,是一个新的恋人,一个新的爱好,一个新的物品。抽象点儿说,是“爱”。因为“爱”是一种本生的能力,与生命同在,它能给我们不断重生的力量。
眼看2019年就要过完了,马上又是年末整理和总结的高峰期,你会“弃”去什么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72090/a08b3b988aae905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72090/28d69f5feeb962a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