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犯错。我们都会因为某些事情做得不够好而陷入困境。在困境中挣扎时,我们会跟自己说些什么?是“别那么敏感”,“我有点反应过度”,“我真笨”,“我已经尽力了”,还是“我只是想让他们看到我”?这取决于父母当时对我们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也就是说,深入思考父母在以上情形中的反应对于理解我们的脑回路至关重要。
小时候之所以格外重要,是因为在生命早期,我们的大脑会学习很多新东西,而父母对我们所遭遇困境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对这一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爱、理解和关注,在什么情况下会遭到拒绝、惩罚和冷落。这一学习过程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因为我们很快就会开始喜欢能让我们得到爱和关注的那部分自我,同时压抑会让我们遭受拒绝、批评和冷落的那部分自我,并且给它们打上“坏”的标签。
其实,没有哪个部分是真的坏。人的“坏”行为实际上是内心挣扎的信号。
“把妹妹送回医院!我讨厌她!”这句话的背后,藏着一个痛苦的、身陷被抛弃的恐惧的孩子;在偷吃糖果的反抗行为背后,藏着一个时常遭到冷落、在生活里四处受限的孩子;而在未完成的作业背后,藏着一个正在困境中挣扎、缺失安全感的孩子。
在所谓的坏行为背后,总是藏着一个好孩子。可是,如果父母总是严厉地约束孩子的行为,却看不到行为背后的那个好孩子,孩子就会把评价内化,认为自己是坏孩子。
孩子想根除“坏”,所以就想出了许多办法,例如自我苛责、自我惩罚,以此来杀死心里的“坏孩子”,找到心里的“好孩子”,即能够得到关注和认可的那部分自我。
我们儿时的养育者回应我们的方式,随后会成为我们回应自己的方式,而我们也会将这一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于是,本心之“坏”便会轻而易举地在代际间循环。
小时候,对于你内心的挣扎,父母的反应是苛责和批评→于是你学会了在犯错时怀疑自己的“好”→成年后,你继续用自责和自我批评来回应自己的挣扎→后来,你的孩子犯了错,激活了你早已形成的脑回路→你只能严厉对待孩子→于是,孩子形成了同样的脑回路,也学会了在内心挣扎时怀疑自己的好→如此循环往复。
家庭的代际模式不是你的过错。打破循环,势必要经历一场战斗。承担这一重任的你,必是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