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韦应物。
这首诗描写滁州西边山间溪流的景色,怜爱的是涧边幽草,自枯自荣。听的是浓荫中黄鹂的独鸣,清越婉转。春潮急雨袭来时,野渡孤舟只是顺势纵横,无从用力。
从诗人描写的景色,可看到他内心的孤独、无奈。他感觉自己就是那幽草,自己就是那黄鹂,自己就是那小舟。不能左右自己,任凭风雨。
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滁县。作者当时出任滁州刺史,春游时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二年。也就是781年。正处于唐朝中期。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就开始走向衰落。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历时八年。韦应物生于737年,死于792年,五十五年的生命中,18岁时赶上国家发生叛乱,八年啊,也可以说他的黄金时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写这首《滁州西涧》的时候,已是人过中年,走到他生命的冬天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一个“怜”字,表达了内心的悲伤。写这首诗时44岁。俗话说人过中年日过午,那个年代平均寿命低。 他15岁就入宫,三十年中,经历战乱,为官为民,早已不再留恋官场,只希望可以隐居山水间,可以安享晚年。野渡无人舟自横,也表达了他顺其自然的心态。山水之间无纷争,自由自在。
一个诗人写诗当然离不开他的生活,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同是,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王维,就和韦应物的诗有很大区别,都有隐逸的向往,却有心境的不同。王维生在盛唐时期701年,也就是说韦应物比王维小36岁。王维的生命最后几年才遭遇了安史之乱。王维活了60岁。可以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平年代度过的。他的诗就不像韦应物的诗那样,诗中都透着无奈。
我起初对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中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最感兴趣,不明白为什么是野渡,是自横,人去哪里了呢?我有些奇怪。也是带着疑问去读作者的背景,还有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了对当时社会的了解和对作者身份的了解,对这首诗也就理解更多了。
滁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级官员。他的无奈,也有进退不能的无奈。只能顺其自然了。改革是进,辞官是退,都不能。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有一系列的改革。
唐朝写诗的多是为官之人,古时候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齐家治国平天下,赶上英明的皇帝就大有前途,一旦赶上战乱,或是赶上昏庸无道的皇帝,真是郁闷,那时候都还奉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不像现在可以辞官下海经商。那时候商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如读书人的。读书入仕,一旦仕途不顺,就会忧虑前程,可选择什么前程呢,除了归隐似乎也没有什么了。
也很同情那时候的读书人,不像现在选择的范围要大的多。
读诗,也是读史,唐朝的诗就是唐朝的历史。唐朝的文化以诗为盛,比较单一化。不像现在文化多元,多种文化并存,还有西方文化。丰富多彩。说来是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文化,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了。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