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前,我回到了故乡,想起那让人垂涎三尺的羊肉饸饹,就赶到孙吉镇,那寄予我许多美好记忆的地方,最多的是对那段艰苦求学岁月的怀念。古镇口,有许多卖羊肉饸饹的摊摊,都是简易搭制的房子,但从里面散发着香味,把我吸引了过去。
饸饹,念起来比较拗口,它原名叫“河漏”,大概得名于它制作过程吧。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摸底统计,“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天,康熙按图索骥寻找名吃时,看到“河漏”,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河漏”之谐音与当时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于是流传到现在。
我点了一碗羊肉饸饹,那是留给我记忆最深的美味。在寒冷的季节,饸饹面摊上,一口铁锅在和寒风对抗着,热腾腾的水蒸气带着浓香不时的沸腾着、弥漫着,香味飘的很远,传到了镇口附近我读书的高中。羊肉饸饹面是故乡最为普遍的一道小吃,在面食著称的故乡,饸饹面筋道爽滑,吃了让人口齿留香。在异乡多年,总想吃到这种绝佳美味。
家乡的羊肉臊子饸饹要吃到羊肉饸饹面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主要是羊肉臊子的制作和饸饹面的制作。听老师傅讲:饸饹的臊子加入用纯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十余种作料,吃起来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暖胃去寒,滋阴壮阳。有时还加些胡萝卜、白菜、海带等;饸饹面的制作也比较讲究,大锅上的水要烧开,炭火一直烧的很旺。把饸饹床架在大锅上,虽然水蒸汽模糊了大师傅的眼睛,但经验让他们变得很熟练。在面盆中揪一块面,揉成一块,放在饸饹床的窝窝里,然后把饸饹床的压杆压下去。就是这压饸饹,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我曾经压过,用了很大的气力才把一窝面压完,所以我经常佩服饸饹床师傅的臂力。然后起压杆,在再装一窝面,循环进行。细细白白的饸饹面丝丝不断地落入沸汤中,像上下翻滚的银蛇,欢快地在水中畅游。饸饹面煮熟后,用笊篱捞出,放在碗里。最后再把香味浓浓羊肉臊子浇在上面,洒上点香菜末,一碗色香味俱佳的饸饹面就可以端上桌。
小的时候,我最希望和大人们去赶集和赶邻村的庙会。那打烧饼的、卖炒凉粉的、卖劲糕的、卖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让人忘记了寒冷。常常,爷爷就把我们带到饸饹摊前,吃一碗羊肉饸饹面,顿时温暖了我的全身。一碗浓香的羊肉饸饹面足以抵御彻骨的寒风,一碗劲道的羊肉饸饹面足以缓解饥肠辘辘的阵痛,一团沸腾的热气足以唤起心底的暖意。我经常要多加些秦椒,更加有助于我御寒,又酸又辣又香的汤,吃的酣畅淋漓,让我感到别样的舒心。吃完了,喝完了,暖意传到了全身,浑身感觉来了力气。但现在我吃着眼前羊肉饸饹面,但却没有那样的感觉了。说心里话,我吃羊肉饸饹面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这道美食,承载了我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和对那段生活的怀念。
作者: 武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百篇。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现就职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