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么一个场景:这是一片漆黑的夜,它原本可以变得稀疏平常,但在关灯的前一秒你刷手机时意外的看到有人在群里控诉你住的这片区域有小偷。而且还是趁人熟睡之时撬门而入,这无疑给单身入住的你下了一张“警告信”。
于是,你会格外倾听这世界的声音,门把手由于看不见的外力而不自觉的吱呀,窗外还未回家的人们的嬉闹,楼上因隔音效果不好而传来的呼噜……这些都会让你如坐针毡,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最坏的事情发生。尽管你知道你所听见的事件发生的概率由于具有特殊性与危险性而被人们无限的放大,它发生在你身上的概率就好比中彩票一样,几乎每个买彩票人都憧憬过成为那个幸运儿,但最后这个梦成真的概率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可在这里,那个幸运儿则是不幸的,你害怕成为那个牺牲者,因为它所带来的未知与恐惧,绝望与希冀让你在这漫长的担惊受怕中变得异常难熬。因为当你获得了有潜在危险的信息的时候,你就加入了这场游戏。然后会用无限假想个“下一秒”汇成你的焦虑。
所以,你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在睡前打开手机无意中看到那条信息。比起那几率小得可怜的危险,你更不愿承担这看似虚无而又实在的后果。它已经触发了这个游戏中的惩罚,你暂时无法改变这环境,所以就只能埋怨那条信息和其生产者。它就像一个死循环让你承受着这无休止的折磨。
生活也是一样。
感情亦是如此。用“第三者”所代表的能打破介于双方之间的原本关系或状态的“负面信息”来衡量两者是否能进入一个新状态,但这很有可能会给另一方带来致命的精神惩罚。尽管事实已经客观存在,但从唯心论的角度上说,它属于一种超脱于事物之外的一种状态,对与其有关联的行为主体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影响,那么,说它未“发生”也不为过。因此,既然能够避免由于自身所打破界限的过错而给另一方带来最坏的后果,而又无法避免约束的自我行为的情况下,此时,欺骗是最有效的暂时选择。
于是,一个新的循环就产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