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17·19中华文化的源头——天文历法!

赖辉东《论语史鉴》17·19中华文化的源头——天文历法!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8-23 18:02 被阅读0次

    第19章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予欲无言:我不想再说话了。 古人在政治上失意时的愤激之辞。

          唐代宋璟(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宋慈先祖)的《论修德刑疏》曰:“且君子耻言浮于行,故曰予欲无言。”

    时:古字写作旹,从日从之,之有行走之意,“日”与“之”结合起来意为“太阳运行”。

          古人计算时间,总是根据太阳在空中运行的位置,或它在地上的投影运行的情况来决定的。古文“旹”可以说是古人测日以记时的见证。

        金文的“时”在“旹”的基础上加了“又”字,这大概是所谓的“以手持杆立于土上之形”之写照。

        后“之”和“又”结合成“寺”字,从此“时”从日从“寺”,“寺”也能看成是“时”的声旁。

        由观测太阳运行而测得“四季”,所谓“定四时成岁”,所以“时”字引申而有“四时”之义。

        古文献中,“时”字的“季节”之义为常见之义,如《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时”字由“四时”“季节”之义引申又有“时辰”之义。中国古代以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一时辰又分为初、正,合为二十四小时。

        时也指适当的时候、时机,如《论语》:“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实践。

        后世文献中,“时”字也经常用作副词,相当于“常常”、“经常”,如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诗:“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时也指天时,如《书·尧典》:“敬授人时。”意为:敬记天时以授人也。

        时也通伺,指伺机,如《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也指姓氏,宋国大夫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其子孙以邑为氏。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物的本义是指杂色牛,引申指毛色、杂色,这些意义只见于上古。如《周礼·春官·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物指毛色。

          物也指杂,如《周礼·天官》:“九贡,九曰物贡。”物贡即杂贡,鱼盐橘柚等。

        因杂色含有众多的意思,故引申为万事万物。如《玉篇》:“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易·乾卦》:“品物流形。”

        物由万物,引申指具体的物品,还特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多指众人。

          又如《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

          乡三物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孔子在本文利用“天何言哉”来向学生阐释一切规律、法则皆无言而自化,需要自己感悟、观察发现的道理。

          这和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不谋而合。圣人其实没别的,就是“与天地合其德。”生养孕育万物而无作无言。

          言语是道的载体,所谓文以载道,但是它不是道,不能够执着言语文字,《金刚经》有个“筏喻”:道就是让我们到彼岸,到了彼岸就是证道,到彼岸要乘一个竹筏,到了之后,那竹筏就得要放下,不可以背着竹筏再去赶路。

          道是在不言之中,悟到的才是真道,语言文字下的道不是真道。正如明末清初理学家李颙(yóng)所说:“夫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

      明代蕅益大师解释说:“无言,岂是不言?何言,却是有言。说时默,默时说。参!”参就是参悟!

    中华文化的源头——天文历法

          北宋理学宗师周敦颐不但有《爱莲说》,还有《太极图说》,他受《周易·系辞传》中“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启发,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宇宙观。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古人认为无极状态是宇宙的原始状态,处于真空状态,古人称之为“太易”,老子称之为“道”。

        后来在“道”的力量下,太易生太极,也就是无级过渡到了太极,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这时有了日月,日被称为太阳,月被称为太阴,《易经》中说:“阴阳之义配日月”。这就是太极生两仪。

          有了日月以后就有了天气,天气的变化就是阴气和阳气比例的变化,有了天气的变化后,阴阳就生化成了万物,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

        古人发现,不但天气有阴阳,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比如白天和黑夜,动与静,男与女,雄与雌,奇数与偶数等。

        古人还发现,一年内,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是有规律的,他们把白天最长的一天叫夏至(老阳),这天太阳光垂直照射北回归线上(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如果这天正午时分,在北回归线上直立一竹竿,是见不到影子的。

        古人把黑夜最长的一天叫冬至(老阴),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那一天就叫春分(少阴)和秋分(少阳)了。这就是两仪生四象,通过日影的长度来画一张图,就成了太极图。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古人又在四象的基础上,根据日影长段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根据它们阳气和阴气比例,用阳爻(一)阴爻(- -)来标注,画成图,就成了八卦图。这就是四象生八卦。

        把卦图就是古人对日影的实测图,是古人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画的图。

          早在八卦图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最早用女性的生理周期作为月历,一月大概28天,“月经”之名由此而来,由于这不符合天气规律,不利于农业生产,后被弃用。

          后来,古人又根据太阳运转的规律测出了一年大概365天,他们把一年分成十个月(用天干来表示,干即古人立竿测影的“竿”)一个月36天,一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12天(用地支表示,支就是立竿测影的“影”)。

        一年中还剩下的5到6天作为节日,不算在任何月份。古人还把十月分为五季,分别叫:春、夏、长夏、秋、冬,每季72天,这就是最早的“十月太阳历”。

        由五季之间阴阳消长规律又延伸出了“五行” 理论:春(甲乙月)主木,夏(丙丁月)主火,长夏(戊己月)主土,秋(庚辛月)主金,冬(壬癸月)主水。

        木火土金水依次是相生的,也就是从春季到冬季的季节变化顺序。也是阳气的变化规律。

        到了秋季,树叶就开始要变黄了,这就是:金克木。夏天阳气最旺,到了冬季,阳气最弱,所以就叫:水克火。

        彝族人民的传统历法就是十月太阳历,每年农历六月底,彝族地区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就是在那不属于任何月份的几天举行。

        十月太阳历也是《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石,书中多次出现“长夏”、“五季”、“五行”、“五脏”等词。

        三星堆出土的“方向盘”和“神树”也和十月太阳历有关,方向盘的五根辐条就表示五季,神树上的十只鸟(金乌)就指十个月。

        古人还发现北斗星围绕着北极星转一圈也是一年:斗柄东指,天下春;斗柄南指,天下夏;斗柄西指,天下秋;斗柄北指,天下冬。

        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当时的古人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四季阴阳的变化关系,这就是河图洛书。

        洛书中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白点多就代表阳气旺,黑点多就代表阴气旺。也就是说,上方(九个白点)代表夏季,下方(一个白点)代表冬季,左边代表春季,右边代表秋季。

        《黄帝内经》中的“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就是对洛图的解读。

        后人又把洛书赋予五行属性,上方表示南方,属火,下方表示北方,属水,左边表示东方,属木,右边表示西方,属金,中间表示天下之中,属土。

        后来的“九五之尊”、“九九归一”等都源于洛书。如西汉扬雄的《太玄经》∶“玄生万物,九九归一。

        《易经》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为:伏羲画八卦时有借鉴河图洛书。

          总之,古人制定各种法则,必须以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正如《礼记》所云: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7·19中华文化的源头——天文历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bm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