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
今日是公治长篇最后一节,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这一章里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孔夫子对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从这些评价里来看,孔夫子对于仁的理解
一、“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爱不仅仅是亲爱家人,而是要推广到所有人,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我的理解是爱的底色,对家人,对生活,对未来,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只有在爱的驱动下,我们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可以快乐,安心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可以在生命的终点坦然的看待自己的一生!
二、“忠恕之道”: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这意味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自己的立场推及他人,既要自我约束,也要对他人宽容。我的理解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这些给别人,自己想要获得的,也要注意留给别人一些,不要不留余地。想起昨天听的冯唐的小故事:三家分晋前,在晋国还有一个大家族,智家,当时他们家族的土地,金钱,人数是三家之和,当时当家之主智伯想要更多的土地和民众,于是像韩魏赵三家要,韩魏两家给了,赵家不给,于是智伯纠结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在攻打过程中,赵家暗中联系韩魏两家倒戈,三家联合打败智家,杀死智伯,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财产。这个故事说明智伯不仁,也就是做人做事不给人留余地,才能大于德行,导致身死家灭的家族悲剧。现代社会也是这样,我们经常会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可惜很多孩子不太理解这句话,做事不留余地,因此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多困扰。
三、“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仁”与“礼”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仪规范,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应该是道德标准,孔子要求的是高的道德标准,在道德标准下,我们才能有幸福的生活,安定的内心及足够的安全感。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吗!
四、爱的层次和范围: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提倡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自然界和谐共处,我觉得是人类的终极命题,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必须要回到原始社会吗?我们还是有新的方法?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要和孔子一样好学务实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