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心理学有感

作者: 扬蹄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17:59 被阅读338次

    文/扬蹄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雨

    “老师,我的孩子请帮忙看严一点,谢谢!”一个家长在群里说道。另一个家长附和道,“对!不听话可以揍,我家那个也可以揍!”……

    上了三天的心理咨询的课程,课堂上老师讲的两句话我想分享一下。一句是“千万不要欠情绪的债。”因为所有的情绪如果不被排解出来,会在意识或潜意识里留下心理的创伤,迟早有一天会以某种不知名的形式偿还的,也就是心理阴影。还有一句是,“简单的亲子互动都蕴含丰沛的营养。”很多时候,不听话的孩子其实也是正在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为长者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课后心理学有感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人类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能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的事。”可我觉得,真正的可怕不是是否持证这件事,而是没有真正站在孩子(他人)的角度去了解孩子(他人)的需求。自孩子呱呱落地以来,父母就是孩子最亲最近的人,是孩子第一个朋友,也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能给他们带来能量和安全感。如果父母都不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包容,还有谁能教会孩子什么是爱?

    在课堂上,赖丹凤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越是经常被夸的孩子,越会主动寻找自己的漏洞,反省自己的过失;越是经常被‘教育’的孩子,会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以管教。”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感同身受。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好像父母当真没有在外人面前说过我任何不是,即使做错了,也是事后与我交谈。我爸妈的同事,那些从小看到我长大的叔叔阿姨都对我的印象特别好,总夸我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自己呢?有时候我的确会对那些言过其实的赞美感到心虚,一边嘴上说着“哪里哪里”“没有没有”,一边心里暗暗下决心,想让将来的自己配得上他们嘴里的夸奖,反思自己实际状态和他们所期望的样子还差多少,并不断努力着。一个在爱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会对世界怀有赤诚天真的热爱。

    课后心理学有感

    厌学、沉迷网络、叛逆偏执、离家出口、甚至是跳楼自杀,这些都是当下的教育问题。那教育问题找谁呢?我觉得第一责任人不是老师,不是教育体制,也不是父母。而是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外在压力。

    不少父母辛辛苦苦工作,赚的钱几乎都用来拿来养孩子、买文具、上培训班等等。好不容易休息,还要接送孩子、督促作业。如果孩子调皮点,还要被老师叫家长。正常有责任心的父母们都会有有苦说不出的无奈。这样的情绪一定要及时排解,不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然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若父母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更别谈可以看见孩子的需求,并接住孩子的情绪。要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当下的事情,这是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会的技能,也是教给每一个孩子应对世事的方法。

    课后心理学有感

    情绪疏导,疏为先,导为重,疏中有导,有导则疏。

    对待肯定的可行事件,采取“Yes, and…”模式。如果有人提议说,“晚上去吃火锅吧?”肯定的回答应该是,“好呀!那家小肥牛好像有打折诶,我想吃他们家的…”这是大人之间的日常谈话。同理,如果小朋友说,“妈妈,我想去看电影诶!”作为家长,不是应该直接批评或制止孩子的想法、强制要求孩子做作业。而应该要好好引导,先接住孩子的情绪,给予肯定的回答,“好呀!你想看哪一部呢?…这部好不好啊?今天你写作业时间有点晚,完成不了作业,那我们买明天的票好不好?”下完订单后再与孩子约定第二天要早点完成作业,以免耽误看电影的时间。

    对待否定不可行事件,采取“我没办法答应你的要求,但我尽可能理解你的需要”模式。面对跳楼的人,不是一味地在旁说明活着有多美好,而是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说出,“不是你没有选择生死的权利,而是你没有选择的必要。”同理,如果小朋友说,“妈妈,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还有好多没复习完。”作为家长,听到的重点不应该是“没有复习完”这个事实,也不该脑补孩子不想考试的错觉。而是应该听到小朋友说这句话时背后对考试的焦虑。并宽慰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明天的考试细心认真点就好,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张灵聪老师说,“来访者就像走迷宫的人,咨询者不仅要同来访者一同走迷宫,体验问题的困境。同时也要站在迷宫的制高点,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出口在哪。”这也就是——同理心。懂点心理学,会使生活更加和谐。


    后记:

    善良的人总是快乐,感恩的人总是富有。我们,带着感恩与善良。不忘初心,温暖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后心理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fl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