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阿含经笔记(1——3)

杂阿含经笔记(1——3)

作者: 做笔记的阿朵 | 来源:发表于2015-05-10 19:39 被阅读0次

杂阿含经卷第一

笔记:

“阿含”,梵语a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意译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

藏、教法……意指所传承的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的圣典。

阿含经典是于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五百阿罗汉为会聚的初次结集中诵出。

北传《阿含经》分为四类,即《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在佛陀入灭后,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后又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均有经藏传承。南方上座部的经典保存至今,《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称为南传五阿含。

《杂阿含》以汇聚文句、事类之杂,称为《杂阿含》。是汉译四阿含中最大的一部,也是最早成立者。

近代学者重新整理本经,有佛光出版社《杂阿含经》及《杂阿含经论会编》两种版本。前者重新勘定卷数次序,着重南北二传异译本对照,每小经处列有经意解说,注解详备。后者舍汉译分卷传统,采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着重与《瑜伽师地论》相对照。

《杂阿含经》在诸藏经所载卷次如下:

《大正藏》第二册

《卍正藏》第二十三、二十四册

《龙藏》第四十八、五十册

《碛砂藏》第十八册

《高丽藏》第十八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笔记:

天竺,乃印度之古称,又音译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

藏,意谓容器(容受所应知教法)、摄(总摄一切所应知)等。佛教经典有经藏、律藏、论藏三种。此处指精通三藏之法师。

求那跋陀罗,意译为功德贤,本中印度之婆罗门,因读《阿毗昙杂心论》而改信佛法、剃发出家,并博学三藏。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经斯里兰卡越海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南京祇洹寺,求那跋陀罗遂招集慧严、慧观等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

第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笔记:

舍卫国为古印度北憍萨罗国代称,因舍卫城为其首都故,此国近于今尼泊尔之奥都。舍卫,汉译为好名闻。

祇树给孤独园位于北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是佛教僧团较早的精舍。给孤独长者先以重金购得祇陀太子私家园林的大部分,祇陀太子献出园林其余部分,因为是此二人共同成就的,故称此园为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即须达多长者,因经常接济贫困孤独的人,被称为给孤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笔记:

色无常:色即物质,一切物质现象终归会毁灭毁坏。色法可分为五种,按南传佛教则分为二十八种。

喜贪:喜求、贪欲。尽:消除。

心解脱:佛法行者的终极目标,于世间忧、悲、恼、苦彻底解脱。后世术语化,将无明愚痴之灭,与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将渴爱之灭,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笔记:

色、受、想、行、识,即为五蕴。受即接触外境时心理的感受作用,有苦、乐、不苦不乐。想即由感触而起的心理活动,行即在苦乐感受之后接着生起的心理活动,识即对于所接触境物的了别识知。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笔记:

梵行,指八正道。本意为清净行。

有:分业有与生有两种,分别指导致轮回的善恶业与由此善恶业所生的果报,生有即是现实身心的存在。不受后有,即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笔记:

空:指我空、我所空。

非我:梵语意译,指世界上一切事务皆无独立实在的自体。因五蕴无常,故苦,由此而知无一常住、唯一、自在、主宰、独存、实在之我,故云非我。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笔记:

此经所说,与上经略同,唯“喜贪”、“欲贪”等语句有异,又特提出观识无常,未加省略。

第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笔记:

知,了知。明,明白。断,断弃。

相关文章

  • 杂阿含经笔记(1——3)

    杂阿含经卷第一 笔记: “阿含”,梵语a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意译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 藏、教法...

  • 南传佛教经藏与阿含经在线ahanjing.top

    www.ahanjing.top , 在线阅读北传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的白话文,南传上...

  • 杂阿含经980

    [导读:杂相应 (1/2)] 《杂阿含经》「杂相应」的内容為本卷第980~992经和卷47第1241~1245经,...

  • 杂阿含经

    卷二 46 三世阴世食经 卷二 42 七处经 卷四48 耕田经 卷五109毛端经

  • 杂阿含经

    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

  • 《杂阿含经》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拘萨国。多比丘俱行往竹中。一竹中止。行止[阿-可+聚]中柏树间。在时佃家婆罗门。姓为蒲卢。一...

  • 杂阿含第346经,不善业断

    杂阿含第346经(书348),不善业断

  • 《杂阿含经》845经

    1.845经概要 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五恶,对佛法僧不生疑惑,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见,即能不堕恶道,得...

  • 《杂阿含经》 561经

    重点要点:此经,阿难回答婆罗门:出家作为佛子的目的,是为了断爱,断爱是依如意足。 为什么修梵行?(为了断爱)—→ ...

  • 《杂阿含经》973经

    1.973经纲要 旃陀外道到问道阿难: 为什么出家? 阿难说为了断除贪嗔痴故。 ——→ 为什么要断除贪嗔痴? 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阿含经笔记(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ft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