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140777fe31d26b9a.jpg)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此刻,圣人之心在叹惋什么?
我们从中看到了人生:那流逝的,不是我们的生命吗?而且,随着生命一起流逝的,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壮志,雄心,青春,朋友和亲人,友情和亲情……
孔子观水生情,借此告诫后人应该珍惜韶华,活在当下。
朱熹解释道:“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这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一种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一种有限性,达成一种卓然和不朽。对于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孔子的感慨和譬喻具有极深的意味。
《说文解字》:“逝,往也。”而“往”有两解,一是前往,二是既往。解“前往”者,表达的是积极进取之意;取“既往”义,表达的是伤逝之情。
所以,这句话有着多种理解。有人视“逝者”为一往无前、勇猛精进的态度与精神,这与孔子的勇者精神相契合。有人以“逝者”为时间,川上之叹是伤逝情怀的流露。有人读出了力行精神。有人把“时间过得真快啊”作为“逝者如斯夫”的现代通释,借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指缝太宽,时光太瘦,蓦然回首,惊觉岁月忽已晚。
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说,时间就是昼夜交替。而今天,时间是原子的“跳动”——有一种特殊的计时设备——锶原子光晶格钟。它以锶原子的跃迁频率作为时间计量标准。而且,可以把时间测量的准确度提高到35亿年不差一秒。
经典物理对于时间的理解是线性的,如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在量子力学里,甚至把空间视作为时间的产物。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指出“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国先哲认为世界是一个如同大河奔流的运动总体,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和发展的特性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有两义:一是变易或变化;二是常道,即天道。变易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但变化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包含着创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所以要有变化,是因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化生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正是它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与时俱进。
江河奔流不息、一去不返,有如生命的流逝,唤醒人的生命之忧。苏轼贬谪黄州创作的“一词两赋”充满着对生命之存在与解脱的忧思。《前赤壁赋》感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寄托于无限的长江,把不可捉摸的人生际遇与命运安排付与了长江的永恒,在长江中找到化解生命渺小与无常的慰藉。
地球的进化,离不开水。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水。生命的三要素,是阳光、空气和水。孔老夫子又追加了一项:时间。前三项是形而下,后一项是形而上。自其本义而观之,生命短暂,立身处世,当只争朝夕,自强不息。自其引申义而观之,流水即时间,水在,时间在,生命在。
滚滚奔流不息的江水,甚至超越了时间,接近于永恒。中国的江河,流过《诗经》,流过《楚辞》,流过汉赋,流过唐诗宋词,它们穿越空间,流过时间,俘获大地。它们大气磅礴,它们刚烈勇猛,它们矢志不移,它们摧枯拉朽。这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其精神内涵多么丰赡啊!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感叹着韶华易逝,而面对物转星移,如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光阴流逝的感叹,也是时间的真相。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18815355727c95d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