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91737/34bcc519875e92d6.jpg)
生物智能在许多方面优于今天的机器智能,我们尚未发现生物智能的基础原理。
有人说AI不能取代某些人类的工作,尤其是创造性的,情感属性的那些。先说创造性。AI虽然仍在发展初期,但目前的系统已经可以利用GAN创造图像、音乐、文章了。
未来更成熟的AI甚至可以模仿人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性格”。但当然所有这些的背后其实就是数学模型的运算结果,并不是真的存在独立的意识,只是在表现现象上的“高仿生”。可是,生物本身就是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谁说就不是数学了呢。我们的心率、体温、血压、生长周期、生命周期等等,无不带有明显的数理逻辑特征。那么结论是,仿生至少在现象层面,与生物本身可以做到无本质差别。
情绪,这是有意思的点,情绪是生物共有的,但不是机器所有的。生物智能建立在微妙的情绪上,而机器智能只能建立在数据算法上。所以两种智能在本质上无法完成统一,机器智能不应该加入人类社会,而人也不应该被当作机器工具。
但从现实角度看,显然我们社会不是这么发展的。机器智能已经加入了人类社会,AI仿生机器人Sophia已经拿到了沙特公民身份,而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本身则是把低阶层人类同胞当作工具使用,直至今天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仍是如此。世界人权保护在进步但恐怕奴役的思想很难根除,因为有的人总是可以这么想并付出实践来获取利益,人的欲望理论上没有数学模型的限定,利益驱使总会打破或重组社会平衡。
在高竞争社会里,竞争者为了胜出不断的调整个人发展策略,试图寻找竞争优势。近年来很多人在关注情商和智商的平衡。目前在中国,主流舆论倾向于情商的发展,智商仍不可轻视但人们认为智商更难在质量上提高,相对来说努力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是情商。其实这种看法本身也是一种现实逃避,本质上也属于心灵鸡汤。既然攻克不了难的,就选择更简单的,但忽略了竞争门槛的因素。
或者有另一种思想认为,智商是基因决定,所以很难质变,但情商更多在于人的自主后天选择,所以完全可操作。事实上,生物智能不是这么划分的。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了解在最初通常会过分简单,现在对智能就是如此。我们发现人的左右脑其实在负责不同的东西,一边负责情绪,一边负责逻辑,那么既然生物层面都是如此,智能当然也是如此,那么简单了,分出一个智商一个情商共同组成智能。
这种划分忽略了智能的完整体系属性。大脑虽然的确存在区域分工的结构,但正常的智能运作必须是个完整体。在功能层面,掌管情绪的区域如果遭到损伤,势必也会影响到逻辑,反之亦然(这里影响是中性的,可能是不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超常”影响)。
在人类一生的智能发展过程中,情绪是底层主导因素。我们发现婴儿不具备逻辑表现能力,只有情绪表现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幼年人类个体趋于具备越来越明显的逻辑表现能力,而一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理智水平高度往往与其情绪控制力正相关。而作为极端,情绪控制失调者,其理智水平普遍受限。
另一个维度的极端是天才的存在。天才指的是在某一个应用领域具备超凡能力的个体。我们发现,天才型人的情绪体系同样异于常人,以至于他们的性格普遍具有独特性,甚至具有社交障碍、轻微自闭等心理特征。
根据上述佐证可以提出一个假设:生物智能的底层机制是情绪的微妙发展脉络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其中蕴含极为深细复杂的逻辑性,当处于具体应用环境中时,不同的情绪体系反映出的智能水平具有明显差异。
如果假设成立,则我们如今重视情商培养确是整个智能优化的重要手段,只是需要极为精细的训练设计,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在未来,AI技术恰恰可以辅助这方面的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并更善于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