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大小区几乎都有几处老人们扎堆儿的地方,那些地方大多冬暖夏凉,夏日有凉风,冬日甚至是“逐日”移动的。
刘心武老师在《钟鼓楼》第六章里,笔下所描述的“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尤其生动,令人身临其境。以下为摘录:
一过下午三点,照射到鼓楼东墙根的阳光,便显得格外宝贵,因为至多还有半个来小时,这冬日的阳光便不再具有暖意了。
在鼓楼东墙根下“负暄”(晒太阳)的老人们,一到这时辰,心情便不免沉郁起来。他们留恋带有暖意的阳光,不那么愿意,甚或很不愿意回到那属于晚辈统治的家里。即便在家里得到尊重和孝敬的老人,一想到又要同谈得投机、玩得默契的女伴分手,心里也怅怅的。
胡爷爷自然是最怕“老爷儿”②偏西的一位,因为“老爷儿”一偏西,便是“老人会”的散场,他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之后,见到的将是儿子那张冷漠的脸,儿媳妇那对白果一般的眼球,以及在饭桌上的这类遭遇:孙子将一块肉挟起来,对他说:“爷爷,给!”而儿媳妇将那块肉接过去,喂进孙子口中,假笑着说:“爷爷好吃素,爷爷要你吃!”他呢,便连自己挟一块肉吃的勇气也没了……
胡爷爷同海老太太坐在一起,犹如小孩子嘴里含着一块几乎化成了薄片儿的糖果,舍不得让它消失一般,你一言我一语地竞相咂摸着这钟鼓楼边的往事,仿佛在这样一种炽烈的怀旧中,他们便能够让时间停住似的。
在这话题中,同样也即回味到青春的乐趣,又反刍出人生的苦涩……
既然人家都没有走,海老太太也舍不得这就回家。太阳眼瞅着失去了那最后的火力,寒意一秒一秒地扩散着,她望着眼前的大街,只见依然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不禁想起早年的一首“京华竹枝词”:
暮鼓晨钟不断敲,
苦心婆口总徒劳。
满城人竞功名热,
犹向迷津乱渡桥。
她既然熟记这首“竹枝词”,想必是已“看破红尘”,达到“顿悟”境界了吧?其实不然……
胡爷爷也站起身来,拾起小板凳,恋恋不舍地望着昏黄的夕阳,企图多少再延缓一下归去的速度,喃喃地续接着海西宾这个话题唠叨着……
2024年11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