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琴诗 苏轼

琴诗 苏轼

作者: 辰希星 | 来源:发表于2022-03-16 12:35 被阅读0次

《楞严经》中曾有一段描述:“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它的意思是美妙的乐曲产生于不同的乐器,但无论何种乐器都需要有人弹奏才能发声,乐器本身没有区别,但经由不同的手指所产生的乐声却天差地别。那妙音到底是存在于乐器,还是存在于手指?

千年前的苏轼,面对眼前的古琴,引发了无限的思考,他从中看到了很强的哲理性,回到那时,看看存在于他心中的答案。

元丰四年,被贬在黄州的苏轼担任团练副使,每日的苦中作乐,便是能听到一些琴音,友人彦正知道他的这一爱好,便送来一张古琴,苏轼非常兴奋,当即回信感谢。随后迫不及待的请侍者弹奏几曲。

琴音响起,苏轼整顿衣衫,端坐在一旁,仔细侧耳倾听,只觉这琴声铿锵作响,婉婉转转飘入人耳,不禁令人沉醉。这时,苏轼又将目光投向琴弦和侍者的指尖,只见手指在琴上飞舞,或快或慢,或急或缓,琴弦受到感召之处,便有妙音发出。苏轼心中产生疑问,如果说琴上有声音,那放在箱中为何不响?或者说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的,那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的这首《琴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且富有禅机。我们知道,琴之所以能发声,需要依靠手指弹动,敲击钢丝,产生震动,再以声波的形式传入我们耳中。手指与琴同时属于演奏的物质基础,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产生美妙的音乐。诗人以这种设问的方式,来阐述一种主客观关系,唯有琴和指结合,方能发声。

佛教追求视有为无,视生为灭。琴声潜在于琴与手指二者之上,这就是“有”的概念,而缺少二者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发出琴声,这是“无”的概念,只有这种有无结合,才有成效,从而揭示了“有”和“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

相关文章

  • 旅行随想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苏轼这首琴诗开...

  • 琴诗 苏轼

    《楞严经》中曾有一段描述:“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它的意思是美妙的乐曲产生于不同的...

  • 琴诗

    莫言琴上有琴声 千曲寂然手奏鸣 莫言声在指头上 心有灵犀始动听 注:读苏轼《琴诗》有感。苏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

  • 读苏轼《琴诗》有感

    今日所读 《琴诗 》作者 宋 · 苏轼,感觉不错 ,挺有人生哲理,与你分享: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

  • 【云山随诵之46】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

  • 《琴诗》

    《琴诗》 作者: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一肚子不合时宜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宋代〕琴诗 ...

  • 因缘和合

    北宋苏轼 有《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指, 如果说琴...

  • 2022-11-24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从字...

  • 琴声从哪里来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琴诗 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lp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