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是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兴之所至,而小说创作呢,我觉得它是生命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的凝神反思的产物!是创作,当然要激情,但小说的构思谋划和写作一定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落实。但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戏剧和诗歌,真正优秀的经典之作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影响却是同样深刻而久远的。
孔乙己和范进,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作为小说人物,他们是虚构的,而鲁迅和吴敬梓却是真实的存在。孙绍振老师说过,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仅仅要从文学的外部关系去研究,而要从作品的内在结构去分析,不单从读者角度被动接受,而是从作者的身份去分析。惟其如此,才可从作者视角去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对于一部小说,一个人物的解读,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回到创作缘起,这的确是相对明确又可溯源的视角。
从一个举人范进,到一个落魄书生孔乙己,再到今天我们这一代所谓的读书人,几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环境,国民的精神状态,以及读书人的命运,究竟有多少变化呢?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确实,书生自古以来几乎都是穷的多,因为自古也有不贫不穷的书生,比如李白,出身就不贫,等到仰天大笑出门去,自然与蓬蒿人不可并论。再如苏轼,更不是常见的穷酸书生了,那是自带光环的男神明星,历经乌台诗案之后,九死一生,贫穷落拓,却因此锤炼了自己的品格,鍛铸了强大的心性,愈发光芒四射。再到纳兰性德,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作为皇室贵族,那是多少读书人终其一生都不可企及的巅峰!世事如此,有些人的起点就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这个出处却实实在在又如此重要!再不济的如老杜,也可以逍遥游荡,作为官后代,再落魄也还有着一个做七品父母官的老爹,直到三十八岁老爷子逝世,他才真正品尝生存之艰难,即便如此,还是在一生颠簸中见证了一个王朝的陨落,也在这辗转流荡中成就了诗圣的千古英名。
而范进和孔乙己有什么呢?他们只有一身的清苦贫困,普天下的读书人,更多都是这样子的吧,正因为又贫又穷,所以才会十年寒窗苦,渴望着一朝高中,披红挂彩,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因为帝王家早就允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有和氏璧,卖于帝王家。自古寒门逆转,出路只此一条啊!相比于成功后的辉煌,多少人不惜一生拼!他们本身有错吗?那些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的,当然是皆大欢喜。而那些屡次三番,和梦想擦肩而过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有谁真正关注过呢?
范进比孔乙己幸福还是比孔乙己幸运呢?看上去范进的生活要比孔乙己好那么一点点,虽然半生赶考,但还是感动了考官,最后得了秀才(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不论如何,他后来还取了一个大龄剩女为妻,老丈人虽然粗鄙,但好歹还有个不错的营生,偶尔还能接济一下,给他带点油荤,打打牙祭,在他穷途末路之时,也不至于眼睁睁地饿死!那凶神恶煞般的老丈人虽然会有暴力输出,但也还是有一点虎毒不食子的仁慈,知道顾念着女儿的同时也顾念一下这个看似不争气的女婿。不知道范进和妻子感情如何,但总归是尝到了做男人的味道了,而家里还有一老母亲,也知道心疼这个读书成痴的儿子。总之,范进虽穷困潦倒,但不缺爱,不缺温暖。即便退一万步,他还算是一个正常的男人,有一个尚算完整的家。
而孔乙己呢,他至始至终都是孑然一身,半生赶考,潦倒不堪,真正的一文不名啊!而且孔乙己运气也不好,如此痴心赶考,也没碰到一个心慈手软的考官,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更是没有着落,只能给“中举的范进”(丁举人)抄书,换几个酒钱。因为名落孙山之山外,孔乙己自然成了大家眼里的另类。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所遭遇的一切嘲讽,范进肯定也碰到过,但孔乙己却没有范进的后半生,所以,他不论如何想争取守住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最终也是枉然!
范进中举之前,乡亲邻居都是悬置不见的,等到中举之后,乡邻们开始粉墨登场!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母亲不知是甚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那些报录人道:“原来是老太太。”大家簇拥着要喜钱。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邻居都来了,挤着看。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
单是这一节,就可想见乡邻平时对待范进的态度了。没中秀才前,那冷嘲热讽肯定是少不了的,那种捉弄的玩笑,更是家常便饭,不然范进断不会在乡邻告知中举信息后还误以为是耍他。而邻居劈手夺鸡,一掼一拉,动作如此干脆利落,可见胡屠户风格!平日里他们对他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范进在中了秀才以后,他的老丈人过来送了一挂猪大肠和一瓶酒来,算是道贺。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看看老丈人说的话,中了秀才,就得有个体统,要学待人接物之道,对于那些做田扒粪的等平头百姓,就不能拱手作揖了,否则就惹人笑话了。而中了举人之后,老丈人的变化就更加讽刺了,那乡邻们的态度也同时可以想见了!
说到旧世读书人的第三条路的问题,其实哪里有什么可资依赖的有尊严的营生呢!范进中秀才以后,想着去再考举人,没有钱,问老丈人借,被骂得狗血淋头,无奈只得自己想办法,好歹中了举回来,家里已是两三天揭不开锅,仅剩一只生蛋的老母鸡可换米,如果再不中,我们也可以想见他的生活,不过好歹还有他那老丈人,也还想着给他找个营生,好让他去养家糊口。但作为一心想考取功名的范进,他到底是不会甘心吧!
如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孔乙己的生活,凡是范进中举之前的遭遇,孔乙己肯定都无一例外地经受过了!可孔乙己连秀才都不是,在做田扒粪之类的短衣帮眼里,这样一个不中用的好吃懒做的人,还穿长衫,满口的之乎者也,想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那不更是笑话中的笑话吗?而那些中了秀才和举人的长衣衫们,更是要讲究体面的,又哪里会看一眼孔乙己呢!所以孔乙己就成了一个可笑,可怜,可悲,可叹的存在!
就像孔乙己,作为读书人,他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没有秀才的头衔,连个教书先生也做不了,他不想去干苦力活,不想失去读书人的身份,好歹他也练了一手好字,只好去给人家抄书,勉强糊口。所谓嘴馋想喝酒,其实也不过是借此麻醉自己而已,即便买醉,也是身无分文,只能偷书去换钱买酒。后果就是轻则被打得鼻青脸肿,重则被打得两腿残废。大家会说,是孔乙己自己不争气,不务正业,不肯面对现实,经营自己的生活。所以,也怨不得那个社会,不是有好多不中科举的人,不也能活得下去吗?这也许正是作者创作这一人物的动机吧。可以活下来,那是怎样的活法呢?
即便孔乙己争气,又能如何呢!把自己变作短衣帮,卖苦力为生,作为一个贫弱书生,他能否胜任暂且不说。他自己的态度是至为重要的,苦读多年,拼了青春和所有身家,到底是心有不甘吧!如果还有家资,我想他依然是要去考功名的,只是他穷得连糊口都成问题,哪还有赶考的机会!正是贫困导致了他不可逆转的悲剧!所以,他在梦碎之后,只能抓住一件长衫,在这件长衫之下,藏着他那不为人知的黄粱美梦。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最后腿断了,长衫穿不了了,他的梦也无处可藏,精神世界也彻底垮塌。最后一次出场,他只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被人问起脸上的伤痕和两条残腿,他从不肯承认是偷窃所致。在他眼里,读书人窃书不算偷,腿也是跌残的。当无可推脱,他也只一句“不要取笑”,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那曾排出九文大钱的手,那曾经一把罩住茴香豆碟子的手,那曾经蘸着酒写过四种茴字的手,那曾经抄书窃书的手,慢慢回去了。孤身一人苟活,没有了站立的能力,长衫也彻底破旧不见了,没有了满口的之乎者也,与人争辩也只剩一句不要取笑,但最后一次出现在众人眼前,孔乙己仍是坚持用双手支撑着走出了众人的视线,他是多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直立行走的也可以大写的人啊!可是,他的生存环境没有给他这条出路!他只能死在自己固守一生也无法实现的梦里!
就像文中所说,丁举人家的书,是能随便偷的吗?而范举人家的书,想必后来也是偷不得的吧。也许孔乙己曾经和丁举人也是十年同窗共读,但世事弄人,中举之后的人生便是天壤之别了!范进中举之后,乡邻齐聚,连张乡绅也来攀关系,送钱又送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远亲近邻都或多或少可以恩惠分沾,人的势利和世态的薄凉从古至今都是常态。但是话说回来,那不能中举的,就真是才华不够吗?黄玉峰老师在评说杜甫的时候,就觉得杜甫其实真可能是无甚才略,否则怎么会屡次不中,何况后来玄宗还特别批示单独会考他呢!那么一场量身定制,都没有被相中,也许足以证明杜甫确实不太会考试。而范进呢,翻开《儒林外史》看范进中秀才和魏好古跪求考官一段——
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著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山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著实赞扬了一回。
连考官周进本人都心生感慨,那科举八股取士的弊端就不必多说了。世上糊涂官多,世上明白人也就更不会多了。而那些落榜的孔乙己们,他们果真是都没有才华吗?单看魏好古,他诗词歌赋都会,但当今天下,谁要你这个,只看你会不会写文章啊!那些杂览,都是边角料,要了也无用啊!这就是现实啊!旧时读书人,如果实力不见于考场,身份地位所限又没有机会见于“高人”,他们所梦想的人生也便只剩一片黑暗了!
范进的可悲可怜当然值得同情,但范进并不值得今天的读书人学习,干老师说过,范进不是丑小鸭,因为他从一而终追求的,并不是什么崇高的梦想,不过是求得能安身立命的一顶官帽,魏老师说《范进中举》文本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讽刺手法,表达对儒生的现实的批判,整个《儒林外史》想表达的其实就是文人被体制化之后的不自由。吴敬梓对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思考,在这部小说里他又塑造了另一个形象——王冕,这是文人在当时处境之下的另一种突围。当然吴敬梓本身的存在也是一种对科举制度文化批判的反思。同样,我也想起了蒲松龄,他摆摊卖茶,搜遍天下奇闻异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前提是他看透了,也暂时接纳了自己的命运!至于内心到底平不平,其实看《聊斋志异》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一个时代的启蒙者,对旧文化和旧制度的批判反思就更加自觉主动了!他让孔乙己有姓无名,他身上的寓意也就更加耐人寻味,孔乙己也最终成了不同时代同一类人命运的写照! 我们常自嘲为孔乙己,但干老师说,我们可能连成为孔乙己都不配,因为我们缺少孔乙己的那份“愚忠”,他的长衫,就是一种愚昧的固守,对旧文化的固守,虽可悲,却也可敬可叹!而如果我们不时时反思我们的生存处境,我们大多数人到最后也都成了看客,或者是长衫客!这就是读书人普遍的现状。也是所有人存在的真实状态。
吴敬梓在范进口中堵了一口痰,通过胡屠夫的一巴掌,打醒了嬉笑哄闹的众人!鲁迅给孔乙己穿了一件长衫,又把他撕碎,只为擦亮众人的眼睛!不必说腐朽发黄的制度,也不必说古往今来世态的薄凉,更不必说人生而如蝼蚁的宿命,单就创作者的角度来说,这难道不是对读书人一生求索的反思?任何文化和制度,有其残酷的一面,也有其深情动人的一面。旧文化也好,新时代也罢,最难的还是当局者迷!能跳出局外反观的人,最后都无一例外站成了令人瞻仰的丰碑!个人以为,所有的故事都是自己的故事,纵览吴敬梓和鲁迅的一生,他们用尽毕生心血为世人立言,一定也是深藏无尽的身世之慨啊!
读书,就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作为教师,不论读书还是教学,我们自身的生命与文本达成的共鸣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借别人的故事,反省,思索,为自己以及后来人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而努力开辟出一条思辨之路来!如果不得已做了孔乙己,切记不可盲目固守形式;如果有幸做了范进,一定要坚持不忘初心!当然,也有人奢望自己是苏轼,或者渊明,那都是巨星,光环越多,承受的也就更多,而且这也不是主观可以自由选择的问题。其实做一个王冕,倒是可行性还强一些,依然需要一技在身,并且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而有反观自照能力的人,不论今古,何其稀有!
当下时代,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是越来越多了,但对于自己执着的梦想,如果落空,我们如何面对?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确,天无绝人之路,只是,我们会不会也像孔乙己一样陷入我执呢!其实,一袭青衫也好,一枕黄粱也罢,古今同梦,何曾梦觉。不论哪一种生活,放到有限的人生之中反观,都是梦幻泡影。梦醒时分,我们唯一需要确认的是,是否如己所愿地活过!
一袭青衫,一枕黄粱——我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