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刘邦能拿下天下,有三个关键的人物,就是萧何、韩信和张良。
历史学家把这三个人,概括为“汉初三杰”!如果说萧何韩信这两个人是“俗气”,那么张良标准的浑身都是“仙气”,可谓三杰之首!
对于张良,古今的历史学家都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陈平》也曾评价他是“元勋之首冠也”!当然最有名的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非常明显,从张良受书、博浪沙刺秦(又称张良刺秦)、他帮助刘邦打天下这三件事情来看,张良就是一个心胸宽广、有情有义、足智多谋的人。
所以,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就是:韩信、萧何患难的时候,为啥这个张良袖手旁,而不出手相救呢?
毕竟,这三人共事多年,加上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因此张良怎么都应该有所动作才对呀。
公元前196年,萧何请韩信入宫开会,由于韩信始终感恩萧何,因此就赴约了。
可是,刚进宫内,就被吕后派人抓了起来,后来被宫女用竹刀刺伤。一代兵仙,如此死法,的确是巨大的耻辱!
所以,韩信被杀是临时突发事件吗?显然不是,这事早就有谋划!
从陈豨兵变时,韩信就身处危机之中了。这个时候,张良难道看不出刘邦吕后的心思吗?明显不是!不过,张良却选择了冷眼旁观!
萧何赞助刘邦吕后除掉韩信之后,自己却陷入了一个大危机之中。原因十分简单,萧何清正廉明,在百姓中威望越来越高。
所以,这就令刘邦感到担忧。后来,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萧何关进大牢之中。
在这期间,萧何曾经自污过,也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可是刘邦还是猜忌他。最终,他还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才逃脱牢狱之灾,保住自己的小命,但是却变得诚惶诚恐了。
萧何遇难,张良为什么冷眼旁观,什么动作都没有?
有人分析“韩信遇害时,张良袖手旁观”的原因,指出了这么一点,就是韩信自己找死。可是萧何不存在这一点,一直为国为民,张良为什么这么冷漠?
值得注意的是,张良一直活到公元前186年,刘邦是公元前195年作古,萧何是公元前193年作古,韩信是公元前196年去世。
也就是说,张良活的时间最长,刘邦对韩信、萧何动刀子,张良都是看在眼里的!
首先,张良在金盆洗手后,就没有再过问朝廷的事情,专心修炼。他对权势之类没什么贪恋,对朝中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啥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他有仙气的原因。
因此,萧何。韩信等人遇难,张良可能看在眼里,但是瞬间都忘记在脑后了,更为重要的是,既然是既然是金盆洗手,那就彻彻底底,不再过问,不然会引火烧身。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张良非常精通黄老之道,对权力漠视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张良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天下,可以说“功名于我如浮云”。
因此说,张良冷眼旁观,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他不想染指这朝中的是是非非了。
其次,张良的情商非常高,知道自己就算出手,也未必就能救得了他们。实话说,张良的情商非常高,从古至今能善终的开国豪杰真的不多,他是彻彻底底不过问朝廷之事,即便知道也不愿意惹上一点。
更重要的是,张良就知道一件事,就是即便他这一次出手救下了韩信萧何,可是下一次呢?
除此之外,刘邦一旦对大臣动了杀心,那么张良可能也快保不住了。不瞒大家说,要是有个万一,张良也非常有可能被卷进去。因此张良面对韩信萧何的遭遇,他干脆就选择了袖手旁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杀功臣这种东西,发生的非常少,为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列国竞争,一旦杀功臣,就没办法吸引人才,二是没有杀功臣的惯例。可是,刘邦杀韩信、彭越等人算是给中国历史开了个坏头。
【整点游】公众号定期分享最新历史游戏资讯,快来ge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