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文学史—清朝

作者: 夏砖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21:39 被阅读1次

一、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明清换代,民族矛盾激化。一群民族诗人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时,已经衰微的词则应时而复兴。散文偏重经世济国,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1.遗民诗人

如同宋末元初那样,明末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那些遗民的作品。代表名家如下:

顾炎武,清兵入关后积极抗清,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其四百多首诗,虽说题材各异,但是都围绕着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

黄宗羲,坚持抗清,拒绝朝廷招安。其诗强调写现实,诗歌作品中常有深沉悲凉之意。

王夫之,坚持抗清,在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生于屈原故乡,深受其爱国情怀感染,对大明忠贞不二,高风亮节。

吴嘉纪,多作危苦之词,一介布衣,深受剥削和灾祸肆虐,诗歌多些苦难,揭露清军的残暴。

屈大均,富于浪漫幻想,以屈原后代自居,坚持抗请,诗歌诗其心灵历程的写照。

陈恭尹,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表明心志,诗歌激昂,擅长七律。

梁佩兰,和屈、陈二人合称为“岭南三大家”,他和前面几人不同,曾入仕清朝,诗歌多苍凉,富有深意。

2.古文三大家

明末清初,对于古文创作,学者们倡导经世致用,以顺应时代。写作文学散文的名家有“清初三大家”之称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侯方域,少有才名,后学八大家,文风义正辞严,酣畅饱满,或缠绵悱恻,声情并茂,亦或雄辩滔滔,纵横奔放,颇有唐宋八大家的遗风。最富有特色的是打破文体壁垒,以小说为文。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反对模拟,不喜依傍古人,关心天下时务。其传记多表彰坚贞守节之辈,其争论散文更是明理透彻,表现出善于议论的个性。

汪琬,散文力主纯正,笔墨生动,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碑传尤为擅长。

候融入小说笔发。

有一位怪才,堪与前三者相比。廖燕,思想新颖,议论大胆,其对前辈先贤名流多有批判。如《性论一》《性论二》等抨击程朱理学,史论文《汤武论》、《高总杀岳武穆论》《明太祖论》更是推翻陈说,无所忌惮。

3.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江苏常熟人,明末后入仕清廷,私下秘密从事抗清运动。钱自觉致力于清诗建设,对明代复古派和反复古派进行尖锐的批判,批判前者拘泥于古人笔法形式,不知变通,也批判后者随性妄言,不修边幅。

他强调“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他主张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引领当时潮流。

受其影响,其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代表名人有奉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

4.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吴伟业,号梅村,一心入仕,奈何时不我待,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又违心仕清,遭其他士人讥贬,深感愧疚,于是寄托于诗歌,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其诗歌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痛失名节的悲吟,是他诗歌的另一主题。

其人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尤擅长七言歌行,在继承唐代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其代表作《圆圆曲》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5.词的中兴

词在元明两代较为沉寂,在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中兴的气象。仅顺治、康熙两朝就逾两千家,词作五万多首。

揭开清词帷幕的首推陈子龙,其作词推崇五代北宋,提倡“婉畅浓逸”,后来历经沧桑,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亡国的哀思。

清初词坛,流派纷纭,共有三大词派。

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的传统挂念,其词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

由于陈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

朱彝尊,博通经史,其作词主张头和文人学子由悲凉情绪转入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故天下向风,席卷南北。他力主音律和谐,重在形式,反而限制了创作,也给自己所带领的“浙西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

清词振兴的硕果是纳兰性德,此人与之前所有词人都不同的是,纳兰出身显贵,为太傅明珠长子,又深得康熙帝宠信,原本仕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厌倦了仕宦生涯,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却有了志向难酬的苦闷,也是一奇才。

纳兰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爱情词执着缠绵,与其原配早逝不无关系。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斜,颇有李清照和秦观之风。

6.王士慎和康熙诗坛

王诗作诗追求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于是便有了“神韵诗”的说法。

朱彝尊的成就主要在词,诗也卓然名家,其诗歌慷慨沧桑,叹息故国沦亡,感慨民生疾苦,大抵苍凉悲壮。

其时为康熙年间,诗坛上比较活跃的还有施闰章、宋琬、查慎行、赵执信等人,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清初戏剧

清初戏剧创作依然旺盛,流传千古的作品代表有:《长生殿》和《桃花扇》

1.清初戏曲

明清易代,无数文人主要以诗文为寄托,抒写情思。部分文人在此之外,选择戏曲创作寄托悲愤,主要有三类:

抒情剧,借助古人之性情,抒发自我之抑郁,代表名家有吴伟业和尤侗。

历史剧,代表剧作家李玉,本来创作多为关注世态人情,后来关注朝正军国大事,并以此心态去反观历史,编写出许多历史题材的剧作,多为寄托寓意。

风情趣剧,代表名家,李渔,其人自负才情,直言不讳,可是在易代之际又不敢过多触怒朝廷,所以有意避开政治和社会深层问题,便在娱乐风情的追求中创作。

2.长生殿

作者洪昇,康熙年间国监生,仕途不顺,后来创作《长生殿》三次易稿而成,京城盛演,后来在佟皇后丧葬期间,宴饮观剧,被人告发,被革除国子监籍。

《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亦真亦幻,结合历史的基础上,多加了玄幻色彩,以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而招致灾祸为主线,通过二人的悲哀结局来警醒世人。

3.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青年时代曾努力入仕途,后因机遇,得康熙帝破格钦点入国子监当博士。可是也仅限于此,后来孔尚任在闲暇之时便开始编写《桃花扇》。

《桃花扇》演的是南明宏光小朝廷的兴旺始末,其本意是告诫当代仁人志士,关注朝代的兴衰原有。它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局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了宏光小王朝兴旺的历史面目,可能隐还有影射当今朝廷之意,故其遭到罢官。

三、清初白话小说

清初各类小说都没有出现堪称杰作的作品,但是数量庞大,为后来精品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小说续书

明代《水浒传》等四大小说问世之后,影响颇大,后世之中多有作者效仿跟风,也出现了续书现象。

此时,续书大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仿造,指的是刻意模仿原书,用原书的主要人物或其后代,演绎出与原书相类似的故事情节,如《后西游记》、《后水浒传》等。还有一类续书就是作者假借原书的一些人物,另行杜撰故事情节,内容意蕴与原书都大为不同,如《续金瓶梅》等。所有作品中,应以陈忱的《水浒后传》最为优秀。

陈忱身经易代,绝意不仕,栖身田园,心怀遗民之痛,始终反抗清廷。后来写《水浒后传》也是借以抒写忧愤之心。

此书依据原书逇结局,续写梁山英雄中剩存的李俊、燕青等32人再度起义,由反抗贪官污吏,转为反抗入侵的金兵,惩治奸臣叛将。全书都在抒写者反抗斗争,表明了作者坚持抗争的心志。

2.《醒世姻缘传》

作者署名“西周生”,真人难以考证。是继《金瓶梅》之后问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风格也相近,但是这部小说创作没有借用旧的故事框架,而是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虚构出全新的小说人物和生活图画。

全书共计100回,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先后写了两世的两种恶因缘,充满着荒诞神秘的色彩。

3.拟话本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处在由整理、改变卖相独创的过故时期,创作上最有特色的当属李渔的作品。

李渔的两部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两部小说共计三十个短篇,大抵都是就个人的经验见闻,运用想象自行结撰的,讲述的都是民间的趣闻轶事。

4.才子佳人小说

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叙述中往往是才子佳人才色相慕,终成连理,却严守礼教规范,并往往与才子的功名机遇纠缠在一起,意趣与晚明小说可不一致。

代表作家有张匀,最著名的是《玉娇梨》、《定情人》、《平山冷燕》等。还有名家,徐震,代表作《合珠浦》、《珍珠舶》、《赛花铃》等。

不过,由于此类小说太过普遍,在现代人看来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帅哥美女相恋的俗套故事。

四、聊斋志异

小说兴盛,自然少不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身影,最富有代表性的当属《聊斋志异》

1.作者与成书

作者蒲松龄,世代多为读书人。其父科举失意,便将科举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蒲松龄兄弟4人,唯有他勤于攻读,19岁成为秀才,可是之后的乡试确是屡试不中。

蒲松龄可谓标准的穷书生,一生都在读书、教书、著书,由于其颇有文才,与文坛名人多有结交,可是却出身贫寒,值得混迹于平民之间。于是其文学创作风格,也是摇摆于雅俗文学之间。

蒲松龄喜谈鬼神,平时写作过此类题材作品,后来将这些篇章集结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写了“聊斋自志”,自述创作的苦衷。

2.作品介绍

《聊斋志异》共近500篇,体式、题材甚至都不尽相同,既有如同六朝只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整本书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

此本书通过描写鬼怪故事来抨击科举弊端、反抗封建礼教、直刺社会丑陋现实和歌颂美好德行,此书给了绝大部分文士聊以自慰的方式。

不过,后世之中,多有人批判此书就是一位穷酸秀才写给绝大部分穷酸秀才看的意淫之作,就像读书人的乌托邦一样,终究是梦幻一场,没有丝毫的现实意义。

五、儒林外史

18世纪中叶,文坛出现了千古不朽的讽刺文学著作《儒林外史》,标志着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1.作者与创作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对科举热衷追求。后来家道中落,父母早死,家产被人占据。此番经历,改变了他的心性。

于是乎,他开始反抗虚伪的礼教,鄙夷庸俗的伦理道德,以嵇康阮籍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后来他屡试不中,遂断绝了入仕之心。

吴敬梓中年以后穷困潦倒,在此期间完成了“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其事情多为杜撰。

2.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展示的是明宪宗成化末年道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这段期间的社会风俗,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这是小编最为喜欢的清初小说,没有之一,让深受体制教育毒害的学生感同身受。

六、红楼梦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作者与创作

作者曹雪芹,原为江南当地的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生活穷困潦倒。曹在成年之前,家族依然衰败,自此,曹雪芹一生都在贫寒之中。

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家世衰败,让他深切地体验者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他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狭隘,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他的悲剧体验,全部熔铸在这部《红楼梦》之中。

2.作品介绍

《红楼梦》本命《石头记》,曹雪芹亲写了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以天上一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历经爱情婚姻悲剧,目睹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此书后世学者褒贬不一,在此不尽讨论。但是有一点,小编不吐不快,那就是这部作品到底是作者因为自身不幸从而对封建贵族“人人皆悲”的诅咒,还是真的是对那时代的体制、人性的拷问。简单地说,作者是在期盼别人悲剧,还是真的在描述真实的悲剧?

七、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

康雍乾三朝,政治经济稳定繁荣,文学创作频繁,诗词文各有发展。

1.作流派纷呈的诗坛

沈德潜,论诗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希望起到诗歌的教化作用,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的理念。

同时的厉鹗,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清人所称“浙派”,基本上专指其一派。

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比以肌理为准”。“肌理”指的是义理与文理,前者为“言之有物”,后者为“言之有序”。

独树一帜的是袁枚,他主张性灵说,与“格调说”、“肌理说”针锋相对,因为袁枚自己放浪不羁,个性独立张扬,颇具离经叛道风格,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写诗写文都要出乎言志,表现出对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的再次苏醒。

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的是赵翼和蒋士铨,二人也主张性情至上一说,与此三人对称的舒位、王昙、孙原湘,并成为“后三家”,同为此道中人,在此不做细说。

郑燮,号板桥,他论史提倡“真气”、“真意”、“真趣”三真,推崇杜甫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的诗风。其诗风直率大胆,孤高磊落。

黄景仁,一生机遇凄凉,诗里多为抨击是非不分、倒行逆施的黑暗世道,揭露人情凉薄,事态炎凉,满满的凄苦。

2.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由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人继承发展。

方苞在先驱戴名世的努力下,终开宗立派。桐城派主张“义法”之说,“义”认为作文应该言之有物且依事物之理。要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朝廷的目的。“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

由于其主张与科举制下的八股文有相同之意,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其代表作《狱中杂记》,闻名后世。

刘大櫆拓展了“义法”之说,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之有物的内容。后后继者姚鼐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其次,还将文风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均为阳湖人。他们兼收并蓄,阅览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袁枚写散文,也写骈文,大都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忌,干预冲撞传统观念,个性张扬,代表作《郭巨论》、《策秀才文五道》等,立意精辟,雄辩滔滔。另有沈复、全祖望等人同样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性情,冲破了桐城派的一家独大。

3.骈文的复兴

桐城派名声大振之时,骈文也很流行。前期陈伟崧偏爱骈体,为一代骈文开启先路。而后有吴鼐选辑邵齐焘、吴锡麟、洪亮吉、刘星炜、袁枚、孙星衍、孔广森、曾燠等八人为“骈文八大家”。

八人各有风采,比较突出则是洪亮吉,其作清新自然,每一篇出,世争传之。与其比肩的汪中,则是公认是成就最高的一位。

汪中的骈文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肺腑,风格艳丽,而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4.浙江派词和常州词派

浙派中期领袖厉鹗,落魄一生,作词追求缠绵而不失其正,淡雅秀丽。但因生活狭窄和词境单一,却也加速了浙派词的衰落。再加上后继者无力,浙派便一衰再衰。

常州派兴起于嘉庆初年,此时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激烈,朝野上下预感有变,浓重的忧患

意识使学者转向与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

张惠言,古文“阳湖三家”之一,也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精挑细选过后,并附当时常州词人以作示范,因此《词选》成了一面开宗立派的旗帜。他主张尊词体,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起了积极作用。

到了后辈周济,他突出词的“史”性和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更对词的比兴寄托大加强调。不过周济似乎善于理论,而其真实作品却始终未能尽如人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此时,不依傍门户的独立词人,却成了填词的佼佼者。如郑燮、黄景仁、洪亮吉等悲,不受条条框框拘禁,反倒情真意切,运笔空灵。

八、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清廷对文化压制非常严酷,文字狱时常发生,诸多文人都处在彷徨之中。此时白话小说创作数量虽多,精品缺少。戏剧创作进入低潮,大都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或者歌功颂德,粉饰太拼,出现了宫廷戏;或者宣扬教化,愚昧终生的历史剧。

此时,真正代表戏曲发展趋势的,是开始与“雅部”争胜的“花部”剧种。同时,讲唱文学有了新的发展。

1.镜花缘

在《儒林外史》、《红楼们》的光环之下,绝大部分长篇小说都显得寡淡无味,较为成熟可观也就是《绿野仙踪》和《镜花缘》。

《绿野仙踪》原作100回,作者李百川,小说以明嘉靖年间严嵩当政、平倭寇事件为背景,叙写主人公冷于冰愤世道之不良,求仙仿道,学成法术,周行天下,超度生灵,斩妖除魔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混乱社会的方方面面,缺点就是认识繁多芜杂,主线混乱,显得境界不高。

《镜花缘》作者李汝珍,历时20年而作成此书。这是一部藉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讲述的是武则天时期,众花神因故被贬入凡间,后来是指女帝开女科,百位才女被录取,在人间重聚首的故事,作者是针对现实世界的男最女卑的现象来表达男女平权的思想。

2.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清中叶时,戏剧创作已陷入衰退阶段。原因有二,一则昆曲日益僵化而失去广大观众,二则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专制也让其失去了活力。

成就较大并值得注意的传奇作家是蒋士铨,他与袁枚、赵翼齐名,通过戏曲创作,写民族英雄、仁人志士或社会习俗等。现存剧以《红雪楼九种曲》、《桂林霜》、《冬青树》、《临川梦》三种受人重视。

乾隆年间出现的《雷峰塔传奇》,更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名剧,作者以白蛇精这样一个女性身份,冲破道德伦理枷锁,不受时间礼法所限,勇于追求爱情和理想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至性至情的肯定。

3.地方戏的兴起

从清代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与昆曲一争长短,于是出现了“花部”与“雅部”一争,后者是昆山腔,前者则是各地的腔调,如京腔、秦腔等。

到了乾隆年间,花部争先恐后进京表演,大家各凭本事,出现了“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进入宫廷演出,成为御用。自此,花部各腔调各自奋进,呈现百花齐放之局面。

4.讲唱文学的盛行

讲唱文学最早为唐代的变文,到了后代历朝均有演变。

明朝之时,有弹词。弹词的体制有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说是第一人称对说明,表是第三人称叙述,唱以七言韵文为主,间或夹杂三言或十言句式,弹以三弦、琵琶为主来伴奏。最有名的弹词作品为《再生缘》。

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以鼓板击节,配以三弦伴奏。其内容比弹词更加丰富,或写英雄传奇,或写公案故事,或写爱情婚姻题材,几乎无所不包。

北方流行的另一种曲艺形式为子弟书,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得此名。原本是鼓词的一个分支,只唱不说,演出时用八角鼓击节,佐以弦乐。可惜子弟书乐曲今已失传,由现存文本看,其体制以七言句式为主。

结篇打油诗

江山易主万民哀,二朝文人抒兴衰。顾黄吴屈陈梁者,明遗诗文伤隔代。

时有古文三大家,还有廖燕讽聊赖。钱谦益求诗有本,虞山自成独一脉。

感慨兴亡梅村体,五七言律述无奈。清初词坛三家分,阳羡浙西各称派。

更有纳兰容若词,婉丽清新描情爱。戏曲名作长生殿,唐皇宠杨颇伤怀。

孔尚任作桃花扇,以史为鉴说当代。白话小说多续作,良莠不齐难自爱。

佳作醒世姻缘传,因果轮回多神怪。志怪传奇有杰作,蒲松龄作是聊斋。

抨击伪教吴敬梓,儒林外史流芳外。千古名作红楼梦,贵族世家盛转衰。

清中学士多频繁,诗词文赋遍地开。翁方纲主肌理说,诗歌教化沈德潜。

袁枚作诗主性灵,厉鹗学宋偏用典。孤高磊落郑板桥,三真直率多大胆。

至于后来桐城派,注章重法文多骈。世有浙常两州词,差强人意难遣安。

惊世之作镜花缘,男女平权兴民间。闭关锁国竟有期,终为舶来文作颠。

相关文章

  • 极简中国文学史—清朝

    一、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明清换代,民族矛盾激化。一群民族诗人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时...

  • 《极简中国史》读书心得

    《极简中国史》读书心得 2018.01.28 读懂历史,珍惜现在 社科大厦4号.沈阳梦想 要写《极简中国史》,都能...

  • 极简中国文学史-先秦

    概括 1.中国文学源头 (1)文字之前,口口相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2)文字之后,混合着乐舞的诗歌兴起 2.文学形...

  • 极简中国文学史-秦汉

    概括 秦汉统治者追求的都是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在思想文化领域同样实行专制进行严格的思想控制,以维护统治。如秦时“焚...

  • 极简中国文学史—明朝

    一、历史演义的繁荣 明代的《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志演义》由作...

  • 极简中国文学史—魏晋

    绪论 魏晋时期,皇权更迭,动乱不止。同时也是文学成就大放异彩的阶段。此间,文学创作趋于自觉性和集团化,五七言古体诗...

  • 极简中国文学史-元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政权,期间,叙事文学、戏曲、抒情文学得到高速发展, 一、话本小说和...

  • 极简中国文学史—两宋

    序言 两宋时期,朝廷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下,韩愈的古文运动在宋代得到热烈响应;诗歌方面,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宋词达到...

  • 极简生活

    极简生活 这两年“极简”上了热搜榜,去年我看了《极简中国史》、《极简欧洲史》...

  • 极简中医

    自序:这本书我称它为《极简中医》用来做中医的科普工作,让中医爱好者可以迅速了解中医,并且知道中医到底是怎样,这就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极简中国文学史—清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ou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