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想到“解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缘起呢,是看到身边一些特别熟悉的人,譬如老妈,譬如朱总,他们在生活和工作的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极强的解题能力,无论思路,抑或动手能力,只是,相比他们的一些看上去更成功的亲朋好友,他们似乎不是因为个人能力,而仅仅是,在一些重要选择面前,给出了并非最优解。
复盘来看,有时是思考不深入,对于世界的动态发展,预判不足,譬如朱总选择的酒类和快消品,而不是房地产或保险;有时则是,出于个性善良,不愿违背身边人的意愿,譬如老妈当年的放弃大学,以及后来的水暖器材店。
进一步来看,似乎可以推出,当事人在面对未来时,不论是关于自己,还是未来的世界,都缺乏深度思考,既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是诗与远方,或淡泊明志,也没有看明白世界走向何方,哪些行业逐渐萎缩,哪些职业越老越值钱。于是,看上去,也的确很努力和认真地生活与工作,却更多为生活而困于某地,很难超越,进入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
那么,这样的分析真的客观公正吗?其实不见得,因为我们所有的分析解读,都立足于事情已经发生,结果都已呈现,是典型的后见之明。为什么说后见之明未必客观公正呢?世界的本质是发展的,也就注定了凡人深度参与的事业,不可能像科学家在实验室的操作,一切步骤和环境都可控,从而得出可控的结果。所以,当拿着已然的结果来指证一开始的决策错误,听上去完美无瑕,而事实上却不公平。这就像,成功者来布道,不管理论对不对,方法高不高明,以成功的结果背书,总让听的人不敢反驳。
换句话说,也许世界的本质就是随机的,成功未必是当事人高明,失败也未必就是当事人水平不行,仅仅是,在关键节点上,各自的运气差异而已。上帝角度来看,操作一个项目,天时地利人和的相关因素那么多,成功真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在家设计出来的。
再开一个角度,明白这个随机性关键因素后,就完全没有必要跟着吃瓜群众去追神,有时候,更可以珍惜有才的‘失意人’,能力是一个段数的,态度可是堪比五星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