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脂质体法。中性脂质体是利用脂质膜包裹DNA,借助脂质膜将DNA导入细胞膜内。带正电的阳离子脂质体则不同,DNA并没有预先包埋在脂质体中,而是带负电的DNA自动结合到带正电的脂质体上,形成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从而吸附到带负电的细胞膜表面,经过内吞被导入细胞。脂质体法始于1987年,此法的出现使得转染效率、转染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大大提高。阳离子脂质体细胞毒性相对较高,对不同的细胞可能会干扰细胞的代谢。
2. 电穿孔法。通过短暂的高电场电脉冲处理细胞,沿细胞膜的电压差异会导致细胞膜的暂时穿孔。DNA被认为是穿过孔扩散到细胞内的。电脉冲和场强的优化对于成功的转染非常重要,因为过高的场强和过长的电脉冲时间会不可逆地伤害细胞膜而裂解细胞。理论上说电穿孔法可用于各种细胞,且不需要另外采购特殊试剂,但需要昂贵的电转仪。此法每次转染需要更多的细胞和DNA,因为细胞的死亡率高。每种细胞电转的条件都需要进行多次优化。
3. 病毒介导的感染。感染需要将目的基因克隆到特定的病毒体系中,经过包装细胞的包装得到改造后的病毒,再进行感染。优点是转染效率特别高,尤其是难以转染的原代细胞、活体细胞。缺点是构建病毒周期长,环节多,易出错,费用也高。
4,非脂质体转染 。最新的纳米聚合物转染试剂,如Entranster试剂,纳米材料,细胞毒性小,转染效率高,渐渐成为各大实验室的首选转染试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