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到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经常会干一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蠢事。
更直白地讲,人们往往不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或者说不会选择那些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由于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每一个人都很有可能被他人蒙蔽。
2.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市场均衡,与此截然不同。
让我们用超市收银台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当来到超市的收银区准备结账付款时,我们要花几秒钟决定在哪个收银台前排队。我们通常会有所迟疑。这是因为在均衡的状态下,每一个收银台前的队伍长度几乎相同。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一个简单且显而易见的道理:每个人都选择排在人数最少的队伍后面。
收银台这个例子所体现的均衡原理在经济学中无处不在。比如,公司需要选择开展哪项业务,以及决定是否要扩张或者收缩自己的业务,它们(就像消费者选择在哪个付款队伍后面排队一样)需要选择最佳的商业机会。这种逐利行为同样产生了一种均衡。
在这种均衡中,任何能获得超额利润的商业机会都会被一抢而光,从而使得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这种关于均衡的原理就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3.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欺骗行为。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身上存在某个可以被人利用的弱点,从而能给欺骗者带来超额利润,那么在欺骗均衡中,一定会有某个欺骗者利用这个弱点获得这种利润。
那些追逐利润的生意人四处打探,寻找最短的结账队伍。这其中隐藏着一些欺骗者,一旦发现人们的弱点,则迅速采取欺骗行动,把超额利润装入自己的口袋。
5.任何经济体都存在欺骗均衡。
在这一均衡机制的影响下,所有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欺骗机会都不会被放过。
举例1:美食or健康
肉卷、炸鸡、啤酒、香烟、熬夜
举例2:运动的意愿&沉重的肉身
健身房开年卡,80%的人按次付费更好
举例3:僧帽猴的自由选择&最终偏好
自由选择应该是对自己最佳的;实验结果显示,最终偏好让自己更不健康
有需求就有可能出现市场;有弱点就可能出现超额利润。
市场均衡和欺骗均衡描述的都是理性人行为,但期望目标和预期结果却是相反的。
额外的话:
去年朋友开早餐店,主打健康食材,均衡营养,以满足消费者新增的需求。
但,好吃是可以即刻体验到的,健康却是有迟滞,所以最终建议是:场所清新(看起来很舒服、很健康),造型好看,食材可感,口感好吃。
5.论证点:
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非理性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