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记笔记?为什么要记日记?为什么写完还要发到网上?一个曾经懒于做记录的我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这些问题,然后背脊发凉,再后来就产生了这篇文章。
这个事情要从订阅了“得到”上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说起。说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其实开始几个月几乎没提钱,而是帮助读者更新一个又一个观念。在自己的原有观念被一个个格式化重装之后,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
这些道理如此简单我为什么没想到?
产生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嫉妒,我和李笑来几乎同龄,他毕业的学校排名在我学校之后,他竟然懂得那么多原本我也可以知道的“简单道理”,然后远远的超过了我,我嫉妒。
这个问题其实李笑来也有注意到: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乃至于被人们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乃至于无法相信……”
他的答案好像是“深入思考”,我觉得不够满意,因为我认为自己也经常“深入思考”。
还好我在李笑来的再三要求下记了笔记,记着记着突然明白了,发现自己竟然因为忽视它而白活了几辈子,背脊一阵发凉,恨不得马上告诉儿子,以免他犯我同样的错误。
等等!关键时刻我的“元认知”还是起了作用,让我平静了一些,想到了下面这个问题。
“你怎么能保证儿子不像当年的你一样?”
儿子已经初二,很多事情已经说服不了他,这次又为何能是个例外?这个问题实在太过重要,于是我又花了不少时间准备与儿子的谈话,最后决定由下面三个问题开始:
记录的力量?(1)假如你要一个人探索一个很深很深的山洞,需要带哪些工具,为什么?
心算78 x 36 x29,算不出再用笔算3698*5423*2415。
假设有几个一样的你,他们开始同样聪明同样上进同样的环境,但若干年后期中一个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也可以停下来想想。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儿子第一个问题回答了我想要的答案“绳子”,第二个问题如我所料心算做不出笔算没问题,第三个问题他始终没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后我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记笔记”。儿子眼睛瞪得老大,盯着我,然后若有所思的问“为什么?”。我心中暗喜,自己的辛苦暂时没有白费。
我对笔记的最初理解是记录,按老师的要求收集些成语和名人名言,为的是写作文时能扔出来,就像游戏里的炸弹一样能挣分。后来的理解是时光机器,偶尔记过几篇日记,记录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也还是为了锻炼写作能力争取高分作文。但心里老感觉这事婆婆妈妈的 ,觉得坚持日记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小女生才干的事情。
上了大学终于得到了解脱,不用再写那些该死的笔记日记作文。当然为了通过考试,还是免不了借阅学霸的笔记突击复习。为数不多的写作只有给朋友的信了(感谢当年没有微信)。
工作后动笔就更少了,能不动就不动,要动也只是为了解决工作上的事情。然后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了几辈子,直到遇到李笑来,直到想明白笔记的道理。
笔记是记录,是总结,是时光机器,但更是我们深入思考的必备工具。就像那山洞里的绳索才能帮助探索者一步步深入而不会迷失;就像你笔算和心算之间能力的差距一样,使你的“智商”远远超越那些只是随便想想的人;就像那个可能的最优秀的自己通过笔记一次次深入思考,更新一个个观念,然后远远的超过了现在的自己。
我其实很早就学会用笔和纸深入思考,可那仅仅用于考试或者后来的工作,却极少用于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思考。由于心算脑力的限制,我们接受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却从未深入思考。这些道理的共同特点就是“易于理解”和“感觉不错”。比如事情没做好就“比下有余”,别人成功要么祖坟冒烟运气太好,要么就是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勾当。这就是许多人心算的极限。
多看书这个极限能稍微提高一些,特别是好书。我自认为看了不少好书,但就像那句话一样“听过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书其实就是别人的笔记,好书就是聪明人的笔记。就和当年借学霸笔记复习一样,考试能过,但很快大多又还给了老师,终究不能和学霸相比。
只有自己做笔记才能真正学懂许多道理,让它长在我们的脑子里。做笔记不仅是因为思考时间长了使自己印象深刻一些,还能让我们审视自己和作者的思考让逻辑严密,使得自己能够真正的相信它,然后进一步深入思考道理和自己的关系,而只有真正相信而且和自己密切相关的道理才会促成自己主动的行动。另外,未来即使有所怀疑时还可重新审视当时的思考,要么重拾信心继续行动,要么再进一步开始思考和笔记。所有这些是仅用大脑“深入思考”无法完成的,这就是记录的力量!
这些就是当时让我脊背发凉的原因,然而几天后,我刚温暖起来的脊背又凉了下去。因为
笔记的作用,我竟然还没理解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