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一个抄书行动,本书为绝版书《再活一次》。目的:让我对文字的使用更有底气和重新践行文字表达的力量,如有侵权,请私信我删除。
几年前,我在清扫祖母的阁楼时,找到了一个像木画框,里面框着一句格言:“竭力工作,心存善念。”记得当时我哈哈大笑,心想,这两句话八杆子打不着,竟被相提并论,实在可笑。如今我却觉得,这句格言太有道理了,真不懂当年我怎么没有体会到这一点。
“让整件事如花朵般绽放:诗和写诗的人,并让我们对这世界常葆善念。”纳塔莉.戈德堡在《再谈星期一》这一章中如此写道。
这一章谈到改如何找到工作与日常生活的目的,以及我们自己的声音。这本文集对写作有着睿智且洞彻人心的观察,并向读者提供可靠又实用的诀窍;文笔生动有活力,句句诚实真挚,令我泫然欲泣。好的写作带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本书让人自始至终都有这种很棒的感觉,真是不简单!
起初,当我接到邮寄来的书籍,并被询以能否为这本书写前言的时候,心想:“天哪,不要吧,我从来没写过前言,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同时也相信,这项艰巨的任务涉及某种特殊的公式(H2O?NaCI?),而我并没有适当的经验或资格,因此无能为力。我在搭机飞往底特律为亲戚送葬途中展阅书稿。那一回是我们家族在一年当中第三次举行葬礼。我的伯父吉姆六月过世,祖母在十一月撒手人寰,堂兄巴德则在三月的一个星期六身故,而那天是我五十岁生日。
在那之前,有一年多,我埋首创作一本小说,故事大致上脱胎自我的家族史。可是那一阵子我却感到意志消沉,好像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说什么。我知道我不想光是堆砌各种事件和轶事,我多多少少想挖掘出家族的真相。然而,又有谁了解真相呢?我自己好像并不很了解,因此无法掌控手上的题材;我陷入这个令人乏味又沉重的故事题材当中,但觉前途茫茫。这就是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稿时的所有心情。
然而才看了十页,我就知道我有办法写前言;看到第二十六页,我已经写了起来;到了第三十页,我已经写满了两张纸(我上飞机时代了纸笔),而且忙不迭地在纳塔莉的文字后潦草记下更多的笔记。
对我而言,本书最成功之处,也就是它所探讨的重点,便是让人得以随心所欲地思索脑袋里油然而生的想法,而后将之写下,并使其言之有理。我不知道为什么此一写作方法带来如此巨大的转变,但它真的就是办到了。
要是我在出版了拙作《凡夫俗子》后,便读到这本解惑之书,那将会是多大的鼓舞啊!书成多年之后,我仍在告诉自己,我其实算不上是个作家,而是个骗子——一个运气很好的骗子。
我写出克第一本小说,且获得非凡的成功;我跌跌撞撞地踏上了秘密之道,并挖掘出规则,且得到了许多赞美。可惜,凡此种种对我写作下一本小说并无助益。我心里真是难受,我怎么这么快便把一切都忘关了呢?足足有六年之久,我心力交瘁,直到我终于体会到,用来写作《凡夫俗子》的规则完全不适用于接下来的情况。我当然会碰到困难。我手上在写的是一本不同的小说,我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有个事实往往遭人忽视,那就是,作家写作并不是要传授知识给别人,他们之所以写作,乃是为了要告知他们自己。本书处处证实了一件事:写作是件辛苦的工作,心思必须集中,而且必须达到复杂诡谲的平衡。“不可拒世界于千里之外,而应让众生共存”。
每读一个新篇章,我心里便又多了几个人名,这些都是我想把这本书拿给他们看的人。首先是我的儿子约翰,他从小学四年级起便想写作,却迟迟未付诸行动;接着是我的一位朋友,她是位退休的小儿科医师,八十二岁时开始书写她在20世纪初以女性身份进入医学院就读的往事;还有位女友,平日常接案子替公司行号写文稿维生,但是一直梦想写小说;另一位朋友写信的文笔之流利简洁明朗,不亚于我历来所读过的最上乘的散文。“谁都用得着这本书,”我不断地想着,“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它!”
就在撰写这篇前言期间,我找到了眼前困境的症结,在《细节的力量》这一章里,我读到“对生活中确定存在的真实事实给予神圣的肯定”;此外,在《即兴写作摊位》这一章里,有句话跃入了我的眼帘:“……绝对不可低估人们,他们的确都想听真话。”
刹那间,我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我的确是在写一本关于我家族的小说,心里也的确有话要讲,可是写出来的东西却不是原本想要的样子。
我之所以陷入窘境,并不是因为无法掌控素材,而是我太想掌控它。我甚至在尚未写作以前,就想证明自己对素材的掌握是多么聪慧灵巧。于是,那“神圣的肯定”遂在某处被焦躁的:“不对,事情不是这样”取而代之。
我必须放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有没有过满怀欣喜,想把自己的鞋子抛到人民银行大楼上面的经验呢?我的巴德堂兄会如此形容,而那正是我当时的心情。
身为作家的我们,最好一次便学会我们的课程,这样才算够有效率且聪明。
如果做不到,那么手边备有一本《再活一次》可以省下不少伤心,甚至可以拯救你的生命。纳塔莉.戈德堡实为优秀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她已寻觅到新的声音。放眼当今文坛,这本书确实能给有志写作者最大的帮助和鼓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