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到了有关对杜拉斯《情人》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很有感触的一段解读。他提到了伊莎贝拉最后在离开时才认清自己的内心,而之前,白人的身份、家庭的污辱以及自己强烈而可悲的自尊心曾深深地蒙蔽在她的心上,让她难以正视自己对东尼的感情。
我觉得两个人刚开始的接触并不是一个很纯洁的关系,伊莎贝拉是想要东尼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最开始与同学的那段对话以及大使夫人的出现,暗示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她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认同感,其中就包括希望从异性的追求中获得。这是女性的本能情感,而在从小缺失父母重视的伊莎贝拉身上,这一点就成了她想要逃避原来生活的一个突破口。
而东尼,早年在巴黎游学,但他黄种人的身份以及后面他对女主哥哥的忍让可以看出,东尼在面对白种人时就是会有一种自卑的情绪存在,即使他更加有钱,更加有教养。这是种族层面上的自卑,而这与他父亲强烈反对他娶伊莎贝拉形成的有趣对比,则表现了这种种族方面的优劣心理是东尼在巴黎游学经历里面形成了。我不知道东尼在巴黎经历了什么,但值得肯定的是,得到一份白人的感情,在他眼里是十分骄傲自豪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看上伊莎贝拉。而第一次见面就在车上的试探,我觉得他其实并没有抱有很认真的心态,可能就如小说标题一样,他对待她就是想要一个情人而已,一个能在他自卑的地方获得虚荣的情人。
但是,这段感情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当然不是止步于这里。它关键是如此目的性不纯洁开始的两个人,竟然都动了心。伊莎贝拉死不承认对东尼的感情,而东尼放不下家里的财产。最后,分离在所难免。
看似轻佻的关系,殊不知其中的两个人又十分的专情。这就是这本小说矛盾冲突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最后,我还想补充的一个点就是,伊莎贝拉对东尼感情的变化,其中表现的内涵,我觉得正如开头所讲,就是外界对于一份感情的影响。虽然,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所处的环境会影响我们对于感情的认识。我们会对喜欢这种感觉失去正常的判断,可能是不断地去权衡利弊,去度量这份感情的轻重或是可能性。这种行为很常见,也有反映相关主题的电影,如《壁花少年》。
到底是什么影响两个人相爱?就这一个问题其实就衍生出了不少艺术作品。只能说这个答案无解,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没有作品会提供一个正确的方法,但它能提供的是让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自己去思考后做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决定,不管是对是错,这就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