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58篇《大雅 云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41735/0724af4f841e86f4.jpg)
原文阅读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译文参考
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周王无奈仰天长叹,当今百姓有何罪愆!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熏蒸。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后稷恐怕难救周民,上帝不理受难众生。天灾这般为害人间,大难恰恰落在我身。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想要推开没有可能。整天小心战战兢兢,正如头上落下雷霆。周地余下那些百姓,现在几乎一无所剩。渺渺苍天高高上帝,竟然没有东西赐赠。怎不感到忧愁惶恐,人死失祭先祖受损。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办法可以止住。赤日炎炎热气腾腾,哪里还有遮荫之处。死亡之期已经临近,无暇前瞻无暇后顾。诸侯公卿众位神灵,不肯显灵前来佑助。父母先祖神灵在天,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山秃河干草木枯槁。眼看旱魔逞凶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烧。暑热难当令我心畏,忧心忡忡如受煎熬。诸侯公卿众位神灵,哪管我在悲痛呼号。渺渺苍天高高上帝,难道迫我离此出逃!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勉力祷请祈求上苍。为何害我降以大旱?不知缘故费煞思量。祈年之礼举行很早,也未迟延祭社祭方。渺渺苍天高高上帝,竟然对我不肯相帮。一向恭敬诸位神明,不该恨我怒气难当。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饥荒离散乱我纪纲。各位官长智穷力竭,宰相忧苦无法可想。趣马师氏一起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帮忙。没有一人不愿周济,可是不能止住灾荒。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怎样止旱令我忧伤。
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满天星辰微光闪闪。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不要停缓。死亡之期已经临近,不弃前功不怕困难。禳旱祈雨非为自我,也为安定众位官员。仰望苍天默默祈祷,何时才能使我心安?
字词注释
(1)云汉:银河。
(2)倬(zhuó):大。
(3)昭:光。回:转。
(4)於(wū)乎:即“呜呼”,叹词。
(5)辜:罪。
(6)荐:重,再。臻(zhēn):至。荐臻,犹今言频仍。
(7)靡(mǐ):无,不。举:祭。
(8)爱:吝惜,舍不得。牲:祭祀用的牛羊豕等。
(9)圭、璧:均是古玉器。周人祭神用玉器,祭天神则焚玉,祭山神则埋玉,祭水神则沉玉,祭人鬼则藏玉。
(10)宁:乃。莫我听:即莫听我。
(11)大(tài)甚:大,同“太”。甚,厉害。
(12)蕴隆:谓暑气郁积而隆盛。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
(13)殄(tiǎn):断绝。禋(yīn)祀:祭天神的典礼。以玉帛及牺牲加于柴上焚之,使升烟,以祀天神。本指祀昊天上帝,引申之则凡祀日月星辰等天神,统称禋祀。
(14)宫:祭天之坛。
(15)奠:陈列祭品。瘗(yì):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
(16)宗:尊敬。
(17)斁(dù):败坏。
(18)丁:当,遭逢。
(19)黎:众。
(20)孑遗:遗留,剩余。
(21)遗(wèi):赠。
(22)于:助词。摧:灭。
(23)云:古“云”字,有庇荫义。
(24)大命:此谓死亡之命,即死亡之期。
(25)群公:犹百辟,先世诸侯之神。
正:长。先正,谓先世卿士之神。
(26)忍:忍心,残忍。
(27)涤涤:光秃无草木的样子。
(28)旱魃(bá):古代传说中的旱神。
(29)惔(tán):火烧。
(30)惮(dàn):畏。
(31)熏(xūn):灼。
(32)闻(wèn):通“问”,恤问。
(33)遯(dùn):今作“遁”,逃。
(34)黾(mǐn)勉:勉力为之,谓尽力事神,急于祷请。
(35)瘨(diān):病。
(36)憯(cǎn):曾。
(37)祈年:指“孟春祈谷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之祭礼。孔夙(sù):很早。
(38)方:祭四方之神。社:祭土神。
莫(mù):古“暮”字,晚。
(39)虞:助。
(40)友:通“有”。纪:纪纲,法度。
(41)鞫(jū):穷,与“通”相对。
庶正:众官之长。
(42)疚:忧苦。冢宰:周代官名,为百官之长,相当后世的宰相。
(43)趣马:掌管国王马匹的官。师氏:官名,主管教导国王和贵族的子弟。
(44)膳夫:主管国王、后妃饮食的官。左右:左右之大夫、士诸官。
(45)昂(yǎng):通“仰”。
(46)里:犹“已”,训“止”。
(47)嚖(huì):微小而众多的样子。
(48)昭:祷。假:借为“嘏(gǔ)”,告。无赢:犹言无爽,即无差忒。
(49)成:功。
(50)戾(lì):定。
(51)曷(hé):何。何时。惠:赐。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写周宣王忧旱祈雨的诗。是所谓“宣王变《大雅》”的第一篇(其他五篇是《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大雅·江汉》和《大雅·常武》)。
全诗八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写祭神祈雨。正是需雨的时节,然而日日骄阳似火,禾稼死亡,田地龟裂,人畜缺水。这当儿,人们是多么盼望老天降落一场甘霖啊!可是仰望苍穹。毫无雨征(古人常夜间观天象以察云雨)。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星河灿烂,晴空万里,夕夕如此。内心焦灼的诗人于是发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的慨叹。无神不祭,无牲不用,礼神的玉器也用尽了,然而神灵们却不闻不问,毫无佑助之意。这苍天啊,好像真的是把降雨的事儿抛在脑后,彻底忘掉了;或许人们得罪了他,他在有意地惩罚人们。
三、四两章写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达了畏旱之情。“旱既大甚,则不可推”,“旱既大甚,则不可沮”,凶暴狂猛的旱灾如洪水猛兽,无法推开,无法阻拦,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造成了无法收拾的严重局面。再继续下去,将国祚难永。然而“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意谓:群公先正,我常雩祭以祈谷实,现在却不助我以兴云雨;至于父母先祖,尤一体之所亲,一气之所感,为什么也忍心看我遭此祸而不救呢?
五章写旱魃继续肆虐。山原秃而河湖干,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让人无法生存下去的土地。“昊天上帝,宁俾我逐”,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们离开此地,他是不想让人安居了。
六章述失望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不是祭神不及,也不是对众神不恭敬,细细思量,确实没有什么罪愆,那又为何降灾加害呢?七章叙君臣上下因忧旱而困窘憔悴。末章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们“无弃尔成”,继续祈祷上苍。最后仰天长号,以亟求天赐安宁作结。
统观全诗,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灾祸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写。这场大旱就是死亡之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
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诚。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上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今人自然不能以现代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标准来苛责古人。
《云汉》学习的反思探讨
《云汉》这首诗兼叙事抒情于一体,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摹景生动;二是夸饰手法的运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夜晴则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见者无,己所不愿见者现,其心情的痛苦无奈可想而知。毫无雨征,还得继续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顺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四句。所以开篇这摹景之句不仅写出了方旱之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并生发出下文,是独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因而孙鑛称赞这首诗的起首“最有风味”(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烧燎过一样,没一点生气,没一点活力。“涤涤山川”、“如惔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这几句诗虽然称不上“妙合无垠”,但做到景中含情、景中寓情却是很明显的。
诗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早在战国时代就被孟子认为是夸饰之辞的典范,备受后世批评家的关注。这两句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出夸张的修辞虽然言过其实,但因为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传难写之意、达难显之情,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确实,“靡有孑遗”四字,所述虽非事实,但却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是反映真实,并且凸现了真实的传神之笔。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西周末年的“怨天”思潮及其天人思想的发展
西周末年,随着周天子权力与地位的日益衰落,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政治动荡、统治者失德,宗法制的国家政治体制开始动摇。天命神学思想也遭到普遍怀疑,原来为大家敬奉的“天命”受到人们的质疑,“敬天”“尊神”“畏天命”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于是,一股“恨天”“怨天”“骂天”的思潮在西周末年逐渐形成。
《诗经》中有不少这样的诗篇和诗句,如《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云汉》诗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昊天上帝和祖先神灵的不满与怨愤:所有的神灵我们都祭祀过了,所有祭神的圭璧牺牲都毫不吝惜,为什么我们的祈祷上天和神灵都听不到,还要为我们降下灾祸,使饥荒灾难屡屡发生?旱情已非常严重,黎民生存维艰,我们不断祭祀,祭祀所有的神灵,可是昊天上帝却不给我们降福,就连我们的先祖神灵、群公先王也不过问!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瞻卬昊天,曷惠其宁”的感叹,这感叹中既有着对灾害丧乱的无奈,又充满了对上天神灵的不满与愤懑。
自然灾害的连年发生,王室的黑暗昏聩,政局的动荡不安,使得生灵于涂炭之中对天帝神灵和祖先产生了怀疑、失望、不满,甚至怨恨、责骂。与此前对天帝祖先的绝对敬畏和信任不同,人们的思想明显发生了变化,对天和祖先神灵的敬仰开始发生了怀疑与动摇,甚至出现了诅咒和谩骂天帝的诗句,如: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天之方难……天之方蹶……天之方虐……天之方懠。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降慆德,女兴是力。
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太幠,予慎无辜。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西周统治阶层在忧患中产生的“天不可信”的思想,在西周末年人祸天灾频繁发生的年代里,演化成对天的怀疑、怨恨。原来是“天降丧于殷”,而现在却是天降丧于周了。“天降丧乱”“天不我将”的声音在“变风”“变雅”中反复出现,一向受人们尊重敬畏的天,却受到了人们的怀疑、怨恨与咒骂,失去了往日的权威与尊严。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以及人间休咎祸福均由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由于对天和上帝的怀疑,连带着也对先王先祖的神灵产生了怀疑。抱怨上天和神灵对人间灾难的冷漠,怀疑天帝的公正,怨恨祖先的不佑,已成为当时一股不小的社会思潮。
随着“疑天”“怨天”思潮的兴起,在“天”与“人”、“神”与“民”的关系中,天与神的地位和权威下降了,人与民的地位与力量得到了重视。原来西周的统治者信天、敬天,是因为上天能够降福赐佑;祭祀祖先,是因为祖先的神灵可以护佑子孙。而今神灵不能保佑国家社稷的安定长久,祖先也同样不能荫赐子孙,他们的地位与权威自然要降低。春秋时期,随着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觉醒,天人、神民关系中,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资料
《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梁振杰,中华书局,2021年8月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0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