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纪开头总有一串看不懂的文字,例如《周纪一》开头的“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虽然看不太懂说什么,但总能看出是年代的意思。小时候听说这个现代已然无解,后来偶然发现原来意思是“起于戊寅年,尽于壬子年,共三十五年”。古人历法总离不开天干地支,像经常听到的“生辰八字”,其实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由天干和地支组成,一共八个字。六十一甲子,也就是天干地支轮流匹配一个轮回,所以六十岁的人也称为“花甲”。十二年又为一纪,所以李商隐才有“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感叹。据说“著雍”、“摄提格”等等的解释来自《尔雅》。《尔雅》也是儒家经典,古代著名辞书。关于这些我也实在不懂,希望可以慢慢读下去慢慢了解。
这两天刷了一部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木器组科长屈峰一番话很是感人。原话背不下来,大意是:
中国古人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石头何来的德性,是人赋予的。中国古人还讲究“格物”,即以自身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故宫里这些文物从来就是有生命的。历代那些修复文物的人,他们在修复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自己的品格和性情融入了进去。人活在世上如昙花一现,谁不想留点东西给后人。文物修复师留下的是什么?辛辛苦苦用生命修复一件文物,传播的是文化。
平常作风逗逼的人,往往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最幽默的笑星内心总是藏着一个最悲伤的故事。看了这个纪录片,我好像又坚定了什么东西。无法言说。高考季过去,分数线都出来,又看看近十年来各位高考状元现状,真觉得诸位十年寒窗皆枉然。高考真的只是一个小插曲,最重要的是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或者即便冲进冰火两重天的金融业企图分一杯羹,也只是希望改善财政状况从而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这样的人有几个?陈寅恪先生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代年轻人有几个有?我喜欢用反问句。反问句近乎于否定,然而我等屌丝岂有答案。
司马光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接下来叙述的则是当年最大的一个事件:“三家分晋”。这也被历来史家认为是春秋的结束,战国的开端。我想这也是司马光选择从当年写起的原因。毕竟做过春秋霸主的晋国竟被三个大夫分了,周天子竟也允许,可见要么是威烈王老糊涂了,要么是周朝天下到此时已真正的名存实亡。司马光是典型的正统君子士大夫,自然很有一番愤慨。当初修纂史书就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而选此为起点,并开篇就写了一长串关于纲常名分的评论。
晋国到了春秋末年早已没了当年霸主的风采,当时的霸主正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晋国四分五裂,四家大夫掌握了实权,分别是智、赵、魏、韩。智家的当家人叫智伯瑶,根据“公侯伯子男”,我想他老人家应该是名瑶,封的是“伯”。当时好像还讲究“姓氏”,现在日语里还讲究这个。古代,贵者才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如姬姓智氏,嬴姓赵氏)。瑶的父亲叫智宣子,当初要立瑶为继承人。注意科举可是隋唐才有的,科举发明之前官吏的选用很重门第,哪怕有商鞅变法,哪怕汉朝举孝廉,到后来不是失败就是走上了歪路。当然科举也越走越歪,这是世事的规律,没有永恒的不变,变才是永恒。春秋战国时期尤其讲究世袭。智宣子要选后继人,族人智果反对,说瑶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不讲仁德。谁愿意拥护一个不讲仁德的人?智氏必然要亡。智宣子不听,智果料想自己再待下去一要被瑶记恨(毕竟不仁德),二智氏灭亡自己要陪葬,干脆逃了。他向晋国太史请求改立宗庙,从此他不再是智氏,而是辅氏,传说他就是辅氏先祖。改立宗庙可是了不得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视家族宗庙貌似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呵呵,我不懂,不作评价。
赵简子立继承人,老大叫伯鲁,老幺叫无恤,做爹的为难,不知该立谁。在这里我有疑问,不是立嫡以长不以贤吗?说起赵简子,有一个浪漫的灰姑娘故事。赵简子的王后叫津娟,其实这不算名字,就像叫刘邦叫刘季,伯仲叔季,叫刘季就是叫刘四。津的意思是渡口,娟就是女孩。古人称老人为叟,老妇为妪或媪。刘邦的爹叫刘叟,娘叫刘媪,就是刘老头和刘老太,也都没有名字。津娟是渡口管开船的小吏的女儿。那个时候的赵鞅还只是一员将军,南下攻楚,与津吏约时间开船渡河,谁料津吏喝醉了酒,赵鞅一怒之下要杀人,津娟站出来为父求情,并说服赵鞅替父渡河。她边渡河边唱了一首《河激》之歌,赵鞅很为这个勇敢有见识的女子动容,于是纳为王后。赵鞅应该不是留恋儿女情长的性格,后来也不见有任何他们后续生活的记载,也不知哪些孩子是津娟的骨肉。但就这件事本身来说,真够写一篇小说了……
赵简子在立继承人这件事上远没立王后果断,不过比智宣子要好一点。他把训诫的话写在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好好学习,之后便不去过问了。三年过去,突然赵简子要抽查,伯鲁作为老大却吞吞吐吐,问他要书简,也不知丢到哪去了;无恤倒是对答如流,问他要竹简,直接从袖子里掏出来,于是赵简子立无恤为继承人。
也许无恤是津娟生的呢?
我看得慢,写得短,东拉西扯,搏自己一笑。谢谢。
2016-6-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