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消零打卡专题读书
《好奇心的力量》: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力量》: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作者: 库小七站长 | 来源:发表于2021-08-08 19:51 被阅读0次

    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文/兰心(库小七站长学员)

    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小男孩趴在溪水边,出神地看着水里游动的小生物。这些小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在这里,这些小东西会到哪里去,它们吃些什么,这些小问号在他的脑子里一个个地冒出来,促使他每天都要在这里趴上老半天,久久不忍离开。天快黑了,溪水旁边,他负责看管的鸭子嘎嘎地叫着,催促着他快点回家。他只好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恋恋不舍地赶着鸭子回家去。

    这个小男孩就是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他写的《昆虫记》一书使他留名后世。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被誉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界的维吉尔”。

    从小对小动物和昆虫有着强烈好奇心,让法布尔成就了他的精彩人生。

    好奇心真的那么有力量吗,真的能够让你的人生更精彩吗?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亚.马努西结合他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写的这本《好奇心的力量—如何摆脱懒惰、焦虑和拖延的习惯》,给我们揭示了好奇心成就精彩人生的秘密。

    01

    O N E

    好奇心是哪里来的

    弗拉维亚.马努西认为,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心会被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不当的观点等等磨灭,最后人的好奇心会慢慢地减少,甚至有些人会灭失掉好奇心,轻者出现懒惰、焦虑、拖延,更严重的会出现抑郁,对生活丧失信心和期待。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这个阶段,父母好比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当父母持续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的照护,婴幼儿的内心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这个时候,他会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因为他知道,无论他遇到何种危险,他身后强大的“安全基地”都会立刻给予他无限的保护,让他不会“身处险境”。

    我们常常会看到呆在母亲身边的婴幼儿,摇摇晃晃地试探着离开父母牵着他的手,去往陌生的地方,看一朵花,观察一只蚂蚁。这个时候,他总是会回头看一看母亲,确认这个“安全基地”是否在原地等他。当他确认母亲在关注着他的时候,他会放心大胆地继续向前。一旦发现母亲不见了的时候,他就会撇开他要去的地方和要达到的目的,去寻找他的母亲。

    这时,母亲是否能够持续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好奇心的保护者。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没有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那么是否这个人一辈子就不会再有好奇心了呢。

    其实,好奇心本身也是会良性循环,充满动力的。

    假如一个孩子基于某种机缘,完成了他对世界的初次探索,会得到来自外界的“嘉奖”。这份“嘉奖”使他增强了自信心,让他更加地开放包容,有了更多探索外面世界的能力,能够勇于直面未知,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这一次的成功,会使他获得愉悦的心情,这些又能够进一步强化他的探索行为,他会继续向外面去探索更多更精彩的世界。

    如此一来,好奇心的良性循环和动力就形成了。

    02

    T W O

    好奇心到哪里去了

    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不良的依恋类型也会损伤掉孩子的好奇心。比如能够持续得到父母关照和爱护的孩子就容易和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不稳定的关系,比如母亲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就会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回避型的依恋关系,你回家了,他也不感到开心,你出门了,他也不哭闹。如果父母对待孩子态度不好或者让孩子感受不到关爱,觉得处处都是危险,他就会不停地哭闹,发脾气,这就形成一种反抗型的依恋关系,他哭闹、发脾气的目的在于引起大人的注意。不管是回避型的还是反抗型的依恋,都是一种不良的依恋关系,都会损伤掉孩子的好奇心。

    有时候,我们也会见到有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停地在哭闹或者撒娇,只想呆在母亲身边,哪里也不去。他总是害怕,他怕周围的世界给他带来危险,担心自己离开父母就会身处险境。说到底,这样的孩子,他的内心里是缺乏安全感的。

    由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亲持续的爱的关注,所以才让他们从小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适应新环境。这种不断地摸索和适应的过程,让他感觉到世界充满了无限危险,所以他们就产生恐惧,以至于缺少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对外面的世界进行探索和感知。

    在儿童期到成人期,人的好奇心在不断演变,“选择性概括”、“消极预期”和“慢性悲伤”,成为阻碍好奇心发展的拦路虎。

    选择性概括就像一个人在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那些我们自认为羞愧不已的事情。当这种让人羞愧的事情越来越多地被放大镜找到以后,我们的大脑就被禁锢了,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好的。本来好奇心还可以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去往别处,从而调和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但是由于深陷选择性概括的负面泥潭,我们好奇心的魔力会瞬间消失。

    消极预期则是对未来的消极想象,即人们总是把事情的结果中的灾难性场景预设得很清楚。在一项未知的事项探索过程中,会有一些积极的预期,甚至这种消极预期会是灾难性的。

    一般来说,能够预见到未知事项的不良预期,是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早早地进行预案,减少灾难的发生。但有些人往往认为灾难性要大于建设性,认为未知的探索是不值得或者不能去做的,所以,这也就阻碍了我们好奇心的探索动力。

    慢性悲伤是指由于在生活中遭遇变故后,引起的悲伤情绪不能被消化,从而长期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不断缩减社交活动,变得越来越自闭。陷入慢性悲伤的人,面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不好奇,失去同外界的联结,并且会像陷入流沙一样,越陷越深。

    03

    T H R E E

    为何我们需要好奇心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打破我们原来的平静生活。但是这些意外事件中,有些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无法改变的意外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小危机。

    面对这样的危机,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你的想法改变了,你才会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处境,情绪也会发生持续的改变,然后你的身体会不断地放松,甚至灵机一动,就想出新的解决方案。

    但是人们往往会在看待问题时进入思想的“高速公路”,用惯常思维来解读事物,而不去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人们会由当前的处境迅速导入到一种情绪中来。这个过程忽略了中间的一道桥梁,即我们的想法。

    当我们的想法积极时,情绪就是愉悦的,行动上是积极主动的;当想法悲观时,情绪就会是焦虑的,行动上就会是懒惰的,处理问题时就是拖延的。这时就如同一段链条上的一环,你处在一个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的境地,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只知道现在是这个样子,无法预知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这时候,我们只有启动好奇心,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和观察手中的这个套娃,打破现在的平衡,最终才能达一个新世界。

    哥白尼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着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基于这种设想,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假如地球在运行中,那么这些行星的运行看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呢?经过20年不辞辛苦地观测和研究,他发现并创立了“日心说”。这一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居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霞客幼年喜好读书,志不在功名,他的父便鼓励他读书作学问。他读遍家中藏书,又到外面去找书读。有时候发现了好书,没钱买,他就用衣服换。后来父亲去世,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开始远游。一生三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就了《徐霞客游记》,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你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出思想的“高速公路”,打开导航,人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超越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去达到自己探究的目的,懒惰、拖延、焦虑也就销声匿迹了。

    04

    F O U R

    如何重启好奇心

    生活中的变故常常会让人们悲伤痛苦,悲伤痛苦又使我们的情绪沸腾,而如果持续沸腾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就会陷入慢性悲伤的流沙,使人们失去生活的动力,不愿意和外界交流,自闭。这个时候就要重启好奇心。

    重启好奇心,首先要学会接纳悲伤。不要拒绝和逃避,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生活的不完美,接纳周遭一切的不完美,摒弃掉固有的观点,站在全新的角度看问题。孩子没考到理想的大学,天并没有塌下来,只是这次考试不成功,孩子的人生不会因为这次考试而不再多彩。腰痛了,这是一个预兆,提醒自己从此要注重健康,不再久坐,要勤于锻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现实,让自己不要陷入慢性悲伤的流沙。

    列出自己的生活清单,从中发现自己的活动是否是充实的,调整自己生活的天平。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激励积极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强化积极预期,打破消极预期的魔咒。这些都有助于人们重启好奇心。要去爬山,也许会很累很辛苦,但是一路上的风光会让身心愉悦。这项工作或许有困难,但是完成它却是工作能力展示的好机会。多用积极的预期来引导健康正向的思维,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

    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试着去理解我们头脑中想象的问题并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对于选择性概括要有识别的慧眼,要打消片面不客观的想法。

    通过观察、感受、触摸、思考等等,培养对现实的好奇心、培养对自己的奇心、培养对他人的好奇心、培养对痛苦的好奇心、培养对成功的好奇心、培养对周遭一切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左拉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会用善意的倾听,启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用好奇心成就你的精彩人生吧!

    ( 图片来自网络,请联系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奇心的力量》: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io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