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者: 侯玲玉 | 来源:发表于2017-12-12 22:29 被阅读0次

人与人的相知讲求缘分,人与物的相识或许亦如此。初读《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我便十分欢喜,“文辞隽永,情深意切”是课文给我的初次印象,但如何讲出这种深情成了我面对的最大问题。于是几次放下,几次重拾,生怕处理不当亵渎了经典,玷污了深情。历经数次,最终鼓起勇气,如履薄冰,上了这一课。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课堂在深情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们学得很投入,静静地听,絮絮地说,娓娓地读,他们在感受着友人离别的伤愁与惆怅,在体悟着离别的无奈与心酸。整堂课中我仅仅围绕“依依惜别的情谊”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试图通过所有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别的愁绪和伤感。

“诗人李白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分别,大家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呢?”课堂一开始我便抛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推敲“字”

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亮出自己的想法。随之有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于是我们一起深入分析这句话,尤其在“藏”字上大做文章。我顺势抛出问题——“好朋友告别向来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这对好朋友倒好,临别时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怕对方难过,不想让对方为离别而伤心。”桑益菲率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愧是好朋友,时时刻刻为对方着想。”我适时予以点评。“离别本来就充满伤感,一直说告别的话会更加伤感的。”张雨洁激动了,大声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呀,多情自古伤离别,不能再徒增伤感了。”我为她的发言而高兴。“因为他们想要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不知道从哪句话说起。”张百瑞也不甘示弱。这个男孩子的的发言着实让我雀跃,让我欢欣,他给了我大大的惊喜,没想到他居然会有如此独特的领悟。“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啊!”我为之动容,满怀深情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乍一看,“藏”的确不起眼,在整篇充满深情的文字中,它似乎仅是平凡的存在,但透过文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字用得真是妙极了。不忍朋友因别离惆怅落泪,故藏情于心;情谊深厚,万语千言,却只能相顾无言,唯有藏情于心;今日一别,从此天各一方,我们还会遇到知音吗?月下吟诗花间畅谈的人生美景还能再现吗?藏之;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聚首,浮云苍狗,人生无常,藏之;此去经年,华年易逝,昔交鼎盛时,重逢鬓已斑,再藏之。“藏”字一出,离别之情已不言自明,寥寥一字,道出了多少离别的惆怅、人生的无奈和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啊!

于无声处听惊雷

锤炼“词”

“友人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分析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伫立”和“凝视”,试图通过比较“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眺望”来体味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学生的回答都限于比较词义的浅层次。“‘伫立’是指长时间的站立,而‘站立’仅仅是普通的站着。‘伫立’突出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袁培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眺望’是指向远处看,而‘凝视’指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着,‘凝视’更能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情谊”宋奇徽对比了这两个词语后得出了结论。针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做了简短的补充:“大家说的都很好,‘伫立’和‘凝视’更能体现出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课后校长的点评,如醍醐灌顶,让我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着实不妥,过于简单、肤浅,而没有真正把这两个词语的意蕴表达出来。友人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变成长江上的一道影子,慢慢地,淹没在浩渺的江水之中,李白仍然像雕像似的站在江边,失魂落魄,沉醉在离别的愁绪中无法自拔。过尽千帆皆不是,眼里只有孟浩然。他望眼欲穿,双眼紧紧盯着长江上那条漂泊无依的孤帆,目眦欲裂,“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友人虽早已消逝不见,可双眼仍在苦苦搜索您的影踪……


细嚼“句”

“大家还能从哪些句子看出依依惜别的深情呢?”“我们虽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赵家晨有感情地读出了自己的成果。“大家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在哪里呢?”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数十秒的沉默之后,开始有学生稀稀疏疏地举手。“好在用了比喻句。”张阿琪干脆利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呢?”针对她简短的回答,我不打算“放过”她,而是想逐步启发诱导她,“把友谊比作了长江的波涛。”“很正确,那么说友谊是波涛,是想说明什么呢?”“哦,我想是说明他们的友谊很深。”她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明白了吗?”“老师,我懂了。”她的眼睛是如此清澈透亮。经过这番分析,孩子们跃跃欲试,都举手了。“我认为这句话好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说明他们的友谊像长江水一样深,而且永远不会干涸。”赵宇浩流畅的语言,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五年级的孩子,居然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我又一次收获了惊喜。“是呀,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就像长江水一样,深不见底,永远不会干枯。”我总结了孩子们的想法。

课后校长的点拨,可谓“一句惊醒梦中人”哪!课堂上我对这个问题的处理的确仓促,草率,没有带领学生们继续挖掘字中的精髓。“江水”,多么奇妙的存在!自古以来,“水”似乎就是诗家词家钟爱的意象,往往难以言传的事物,他们都喜欢用“水”来形象之。最典型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愁”本是抽象无形的事物,难以清晰明了地诉诸笔端,借助水,诗人杳无边际绵绵切切的愁思便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是我们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情感,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无法回避一个“愁”字。“烟草”连天,极言“闲愁”之多;“风絮”满城飞舞,表示“闲愁”的纷烦杂乱;“梅雨”连绵,说明闲愁的连绵不绝、永无尽期。特别是“梅子黄时雨”,看过之后让人觉得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遮天漫地,茫茫无边,拂不去,躲不了。类似的还有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愁绪如海似天,无边无际。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对亲人的刻骨思念,使江南的点点青山都化作了愁苦。可见墨客骚人对“水”的情有独钟。

如今重读这句话,“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我又作了深入思考。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友人即将远行,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会。昔日余伯牙得遇钟子期,惺惺相惜,此生再无第二个知心朋友。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此天各一方的我们,能还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吗?尽管我(孟浩然)知道,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天地蜉蝣,沧海一粟,有出生,有死亡,朝夕巨变,沧海桑田,人生充满变数,我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盈握于掌心,更遑论其他,但我仍坚信即使我们日后无缘再见,我们的友谊也定会像这滚滚长江水,能够穿越时空,横跨地域,从远古,流到现在,再奔向未知的将来;从青藏雪山,流经无数平原低谷,最终浩浩荡荡汇入磅礴的东海,不干涸,不枯萎,万古流芳,永世长存,它的巨响永远回荡在文学史这片璀璨的星空之上。

这堂课,是我耗费心思最大的一堂课,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同时也是受益最丰的一堂课。文本中字词句的采用全都紧绕主题而来,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又何愁不能深刻领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律动呢?在今后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同时也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经过“苦行僧”式长时间地磨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定会有质的飞跃。而这,远远比什么题海战术要高妙得多,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我已收获了满心的温情和感动,还有尚未发现的矿藏等着我去开采。但我深知,路就在脚下,虽然还很长,很长……

相关文章

  • 魅力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有声处立安身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近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勉。 破风营的小问在众筹去敦煌,很多站友点赞支持。娜娜作为记者,开始了对区块链大咖的采访。...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兰大 一个草甸以及小禿山环绕的地方 刚来时六月中 马鞭草环绕着图书馆和二食堂 兰大的中间地带美如画 公众号一时都...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近在看鲁迅的书.终于明白为什么鲁迅厉害.因为他能洞见真实、揭开真实、阐述真实、最后还能让你接受他所描述的...

  • 于无声处听惊雷

    “生能量”与“死能量”。两者于混沌之中诞生,在动静之间彼此交错又相互转化。 想象你是一个能量体,作为能量体,你的任...

  • 于无声处听惊雷

    《红海行动》主要讲述了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船员全数沦为阶下囚。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几年后重看《被解救的姜戈》这部影片,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而且对于舒尔茨医生有了新的认识。 医生首先是一个拯救者。他...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活到这个年纪,好像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是要隐藏的。但是仍然在纠结要不要隐藏?快意恩仇,从小心向往之。但近来总是担心,自...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只有一句话 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努力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无声处听惊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jo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