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式越界
中国式越界当中的情景:比如说夹菜,比如说以爱你的名义越界,以因为爱你的名义来操控孩子,以关心你的名义来进行劝说。最怕一句“我都是为了你”。
隐性越界:中间讲到当我的界限被侵犯而又无力维护时就开始越界,想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这个在初步学习心理学之后,确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现在已经好多了。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份信任,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
如何不被越界呢?在我们遇到困扰的时候尊重而不放纵邀请而不要求。当他人侵犯了你的界限时,该为你的困扰需求甚至情绪负责的人是你自己,你是那个要主动去沟通的人。
我非常珍视并希望维持你与我的之间的关系,但我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真诚而开放的沟通,从而更好的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需求。
2.期待和界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开始于彼此的相同点,当我们发现不同点的时候,就会容易开始紧张和恐惧。
当我们发现不同点的时候,我们害怕否定,害怕远离,其实我们渴望的是对方的认可期待被对方看见,而这份最初的渴望和期待来自父母。
在亲密关系中,当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时,就会激起我们最深的恐惧关系,越亲密我们投射的感受越深。
当伴侣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去塑造一个符合自己期待的孩子。看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的一个故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实在是太恐怖了。虽然故事本身是夸张的手法,但是有多少父母真的是把自己的品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优秀才能代表自己的优秀。无力为自己的生活中的期待落空而负责时,就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何其无辜??
当孩子成为不被看见的孩子,长大后又开始到处寻找认可,轮回就是这样发生的。
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时,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射你的期待了,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
3.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存在冲突时
Pet当中有清楚的问题归属。谁处在当下的情绪当中,就是谁处在问题区。
有时候我们常常不小心把自己处在问题区认为是孩子处在问题区,从而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
当孩子处于问题区,而父母能够冷静面对时。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和共情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两人都处于问题区时。父母需要打包自己的情绪,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的情绪过于高涨,最好是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来倾听孩子。
4.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在疫情期间,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上完课,非常焦虑。面对老师的批评,你觉得怎么样是你的问题,孩子觉得怎么样才是更重要的。
书中的几个案例说到妈妈觉得非常的焦虑,但是孩子并没有受什么影响。
有的妈妈看到老师的教育观念跟自己不相符,不能同意,但是又不能真的去换学校换环境。当外界环境改变不了的时候,就接受现实,改变自己,让自己不那么焦虑。从案例中看,可能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受挫。
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批评的时候,父母通常觉得非常的尴尬,觉得孩子受委屈了,但是实际上是父母自己觉得委屈,孩子可能完全无感。
从这一节的案例来看,真正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要警惕自己,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而父母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
身为父母在内,怀有信任与尊重是养育孩子最好的土壤,在外给予高质量的陪伴,使孩子充满安全感的睾丸,无条件养育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5.当他人发生冲突时,停止越界
书中举了三个当别人发生冲突时要如何处理的案例。
而我们的角色是协助者做到不偏不倚,不评判协助纷争的双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协助双方使用第三法来解决问题。这对于二宝的家庭非常实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