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旅英德国作家雅各布出版了一本名为《战斗情报》的书。这本书长达172页,详细的列出了德军的各军区详情,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分配。不仅如此,它还列举了德军168名指挥官的姓名,年龄和履历,甚至有新成立的装甲师里步兵小队的具体人数。希特勒得知后,勃然大怒,责令追查。最终情报人员把这个间谍抓回了德国并进行审问,而审问的结果却震惊了德国的情报人员,这个“间谍”所用的全部材料竟然只是从德国公开发行报纸上剪下来的。
雅各布其实只是把读到的信息通过记录和剪切保存到一本笔记里,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没想到能获得这样惊人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到阅读上,是不是也能获得这样的收获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的作者奥野宣之就是在十几年里一直使用这种“笔记读书法”,并不断完善,最后总结出这本实用的小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采用的“笔记读书法”,就是用一本笔记管理好与读书有关的所有活动,把阅读的过程结构化,从而实现有效阅读的目标——每读完一本书都有扎实的收获,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是日本有名的“学习培训师”——专门负责教人读书学习,独创了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由于在“笔记法”和使用“笔记进行知识生产”方面的顶尖成果,奥野宣之被冠以“笔记本作家”的称号,经常出现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
奥野宣之本人以前就是个记忆力不好,读完就忘的人。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找出一种简单实用的阅读方法——“笔记阅读法”。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他把读书的过程结构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选书购书、记录笔记和重读笔记。第一部分介绍了如何挑选出好书的方法,第二部分讲述了怎么把笔记记出效果,第三部分是如何利用笔记提高自己。
1、如何选书购书
选书对于新手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书店里那么多书,哪一本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并不清楚。虽然一本书的价格并不贵,买回去的成本也不高,但如果买了却读不下去放着积满灰尘,又或者翻遍全书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实在让人感到失望。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现一本自己想要读的书时,马上在笔记上记下来。这种随时发现随时记录的方法,做起来很简单,不过几秒时间,却可以避免将来回忆和翻找的情况。
最重要的选书原则是发现自己的阅读目的,明白自己的需求,确切的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大目标往往不起作用,化成一个个小的目的更好,一层层剥下来,目标越具体书也越容易找到。比如把“增加自我修养”拆分成“控制情绪、训练耐心、提高见识”,就更容易选到合适的书。
最有效的选书策略是利用“枢纽书”。“枢纽书”是指你正在读的那一本书,如果这是一本好书,那书里推荐的其他的书也可能是不错的,同样下一本书里的推荐也能当作参考,还有一个好的作者往往不会出现特别差的作品。这样从一本书发散开来,可以找到大多数的好书。
2、如何做读书笔记
说到做笔记,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抄写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实在让人厌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的笔记却不是这样记的,书中强调只专注于对自己重要的部分,只记录自己最心动的内容和当下的想法,我们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关于读书感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读过一段话后觉得说的太好了,感叹自己可能一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话,可以说是作者用文字写出了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在作者的文字里发现了自己。罗曼·罗兰就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自己读书时感受最深的文字,就是我们想要说出来的却没有说出来的。这些文字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而这种时刻常常一闪而过,所以才需要及时的记录下当时的感受。这些感受就是我们将来思考的源泉。
很多人发现自己读完就忘,刚刚读完的书,却怎么都回忆不起书中的几句话,一个星期以后连书名都记不全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一方面是加深对内容的印象。杨绛在《钱钟书手稿集》前言中解释了钱钟书之所以记忆力特别强,过目不忘就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还有研究证明我们只能在记忆里面保持7加减2个有关的内容,超过以后就大脑无法处理,只能删减掉某部分,这就是我们看了新的忘了旧的原因,所以读书是需要笔记协助的。
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是为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记笔记让我们在阅读时有一个目标——记下重要的部分,这时大脑就不得不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筛选、排除,相比于漫无目的的读书,效率高的多。书中提到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不只是记录自己的感受,还要和作者的原文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与作者的差距在哪里。这种对比产生的落差能促进我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容易加深我们的思考,发现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还能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引用作者的观点,方便将来的利用。
3、如何用好笔记
这一部分讲的是利用笔记进行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首先笔记是用来是反复读的。古代有韦编三绝的故事,讲的是孔子总是反复的看书,最后穿竹简的绳子都断了很多次。苏轼也说读书不要怕麻烦,多读几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正意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说,要吃透一本书是非要反复阅读不可的。但是对现代人而言,很难找到完整的读完一本书的时间,更别说反复的去读了,用笔记代替原书就是件很必要的事。一本笔记包含了许多本书的内容,读起来方便许多,只要带着笔记可以随时翻阅。并且笔记记录的都是一本书里最重要、精髓的部分,快速的翻一遍就能回顾一次书里的重点知识,同样能实现“书读百遍”的效果。
其次笔记只是我们浓缩书本知识的一种工具,最终目的是要学会这些知识,以此来改善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有些人喜欢把读书书神圣化,认为阅读高尚风雅,甚至把书当作了办公室的装饰品,却忽略了书籍最根本的作用——传递知识、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所谓的提升思想、陶冶情操也不过是教我们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富兰克林说过“学而不能致用的人,如同背着书的牛马。蠢驴是否知道它背上背着的是一堆书而不是一捆柴?”这是说读书必须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然记得一堆信息也只能用来自我满足,和“背着一堆柴”没有区别。
最后,把笔记上的知识用起来。读完书、做完笔记,阅读才走了一半,这就像知道怎么游泳和学会游泳之间的差别。把重点记到笔记本上只能算是了解了怎么游泳,把这些知识用起来才算学会了游泳。英国的赫胥黎就说过“伟大的生活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同样的话培根说的更直白“好的思想,尽管得到上帝的赞赏,然而若不付诸行动,无外乎痴人说梦。”可见,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起来有多重要了。
那如何把知识变成行动呢?,最简单的就是分享自己学到的东西,把它们讲给身边的人听,或者写下来分享给网络上其他人。把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写下来,就像是游泳中的练习,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一次行动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书写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思想中的问题。比如,很多想法只有写下来后才发现是有多么模糊,而为了让别人看明白,我们需要对这些不成熟想法进行扩展、延伸,在不断的修改后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书写重塑思想。
读书的方法很多,越是简单的方法越容易操作,也越容易实现我们的目的。但是记住读书不是目的,做笔记也不是目的,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才是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