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来自本周的第057封信的思考题:能否就如何将问题抽象出来,以便抓住本质,发表你的看法?
在此我分享给你我的看法,和另一位读者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我给你四个提示:
1. 从众多问题中抽象出本质,首先要对一个学科,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有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抓住它们的脉络(主干),找到相似问题的共同点。
2. 抽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为了抽象而抽象,为了提升而提升,如果一些概念抽象不出来,不能勉强。
3. 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对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因此最初理解的本质后来看起来可能会很肤浅,但是随着见识的提升,我们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
4. 事物的本质永远是简单明了的,如果搞出很复杂的东西,通常是走偏了。
另外分享给你读者@余小生的看法。
读者@余小生
抽象通常是一种筛选过程,要抓大放小,突出主要,过滤次要。要确保抽象出本质,那么应该:
一、明确抽象的目的,要达到何种效果?如果是为了处理的更稳定、更持久,那么符合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的标准则胜出。
二、明确抽象的结构,如何将抽象出的要素整合?按照变量与不变量的标准区分,分别对待,便是给不同变量安排了位置,明确了结构。
三、检验抽象的效果,怎样的抽象会产生实效?经过检验,可以得出数量级差别才是产生较为明显效果差异的,那么计算机科学家便专注于数量级差别的研究。目的需要视野的决策支撑,结构需要科学的逻辑训练,效果需要实战的体验积累。视野、逻辑和实战,便是我们提升洞察本质的关键。
第059封信思考题
第二个问题是来自本周的第059封信的思考题:从快速排序对效率的提高,你有什么对生活和工作的感悟?
同样分享给你我的看法和另一个读者的看法。
吴军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给你两点提示:
1. 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是提高效率的一个思路,不要把所有的事搅在一起。
2. 效率和公平有时会有冲突,机器通常不会考虑公平性,因此它们的效率可以不断提升,而人类有时过分考虑公平性,因此效率永远提不上去。政治正确的做法就是如此。
另外分享给你读者@古小千的看法。
读者@古小千
快速排序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我有效率地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学做减法和把握重要且紧急的事。把事情依“重要/不重要”和“紧急/不紧急”两个维度,划分成四个象限,这是很多时间管理一类的书,常会提供的工具。然而如此一来,会使每件事都得从头考量、评断后再放进分类,尚未开始工作就把时间花费在规划,顾此失彼。
更有效率的方法,可以用今天提到的快速排序。
首先找到一个显而易见的待办事项(枢纽),接着综合考虑急迫性和重要性,分成两拨。
再给两拨事情找枢纽,就把所有工作,依照评分分成四份了。
再接下来,我会快速检查后两部分的事情,将不必要的事做减法删除,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先预定计划。然后专注完成前两部分的事情,透过排序和减法,一天要完成的工作就只剩下约一半。枢纽这个节点,帮我们树立参考点,而事情一件件单看,很难取舍;但有了参考,一比较就能掂量差别,勇敢做减法了。
读者@驰驰问:
吴老师在专栏和《见识》一书中,不断强调“做减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有观点认为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要在组织中主动做事,多揽活,这样才能进步更快,请问该如何平衡“多做事”和“做减法”两者的关系?
吴军
做减法不等于你做事不主动。关键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得多。
很多时候你得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老板,你是新入职的员工,在什么情况下我对你满意呢?
我之所以要招人,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一个人挑不动,要找一个人来替我分担。假如我肩上有200斤的担子,你能替我分担50斤固然好,要是只能给我分担20斤,也是Ok的。但是如果你试图给我分担50斤,却动作不对,一会儿把我的担子搞歪了,一会儿扶上一只手,反而给我增加了20斤,一会儿把担子里的东西搞翻了,这样的人,我除了将他请走别无他法。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一个稍稍有点经验的领导,都不会指望新人能挑重担的,如果是不小心到了这样的单位,遇到这样的领导,可以马上转身走人。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心太黑,而是因为水平太差,跟这样的臭棋篓子下棋,会越下越臭。
既然领导对新人的期望是从较轻的担子挑起,越挑越重,那么他就希望新人是一个但凡交代的任务,都能120%地完成,而不是只做80%~90%就满意了。5个50分的工作,不如一个100分的。对于一个新人来讲,要想多揽活,是得多花好几倍时间的,比如做两件事情,恐怕要多花3倍时间,因为脑筋需要切换。
过几天我会讲Google第一工程师杰夫∙迪恩牛在哪里,他在Google近20年,完成的项目只是个位数的,但是每一个项目都是改变世界的。这是那些辛辛苦苦做了一堆没有什么影响力的事情的人无法比拟的。
顺带说一句题外话,三八女神节尽管过了,但下次碰到这种小节日,如果你是一个职场上的男士,准备给女朋友送个礼物,宁可送她一个体积不大,但能够记住一辈子的礼物(比如爱马仕的丝巾),也不要送她一堆廉价的化妆品,或者没用的小东西,诸如各种智能硬件。
读者@街角·陌路问:
我是一个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学生,关于算法和数据结构希望您能推荐一些课程或者书籍。
吴军
《算法导论》一本书足矣。美国的科尔曼等人写的。(作者是Thomas H.Cormen / Charles E.Leiserson / Ronald L.Rivest / Clifford Stein)
另外,计算机专业书最好看英文教材的翻译版,不要看国内老师写的。
读者@anyway问:
之前吴军老师陆陆续续介绍了大学需要提升很多“软实力”,相对硬知识而言,软实力更难检验。请问吴军老师,如何检验一个大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软实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最好的途径是什么?实习是否是很好的途径?
吴军
实习是一个好的途径。
此外,我在《硅谷来信》讲了在大学该做的三件事:谈一次恋爱,交一些挚友,以及完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都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的途径。
在《谷歌方法论》第040封信中讲了在大学里需要补充的5种训练:看透钱;学会服从、合作和学会当助手、领导;认清边界;成为健全的人;树立信仰。讲的都是软实力。
网友评论